提到中国古代文学,唐诗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而提到唐诗,李白和杜甫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了两个人,作为唐诗金字塔尖上的人物,这两位分别被尊称为“诗仙”和“诗圣”,倍受后世文人的推崇。毫无疑问这两位都是十分伟大的诗人,但是后人似乎不太满意“天下第一”的位置上一直站着两个人,因此关于这两个人到底谁才是“最伟大诗人”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止,而且始终未有定论。

诗仙李白

李杜之争由来已久,归根结底可分为三种观点:尊李抑杜、尊杜抑李和李杜并重。在李杜去世之后,最早宣称杜甫高于李白的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元稹,他可以说是杜甫的忠实拥趸,因此杜甫的孙子在给祖父迁葬的时候特意请元稹写了一篇墓志铭,在墓志铭中元稹这样写道:“则诗人以来,未有如杜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被认为是最早的“尊杜抑李”的言论。

诗圣杜甫

但是他的言论遭到了大文学家韩愈的反对与驳斥,在《调张籍》一诗中韩愈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因此韩愈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李杜并重论者,而且他的言论也得到了后世诗人如李商隐、杜牧的支持。参与这项争论的除了文人之外还有大唐的皇帝,比如唐文宗李昂,他在位时曾颁布一道诏书,把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三绝,受此影响晚唐的诗人如皮日休、吴融等人多重李白,比如吴融就曾明确表达过“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的言论。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但到了宋代一后这一局面的得到了彻底的翻转,尊杜抑李的言论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主流,其中不乏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比如欧阳修,他在修《新唐书》的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杜甫的“诗史”地位,他说:“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比如王安石,作为当时文坛、政坛双领袖的他无疑有着很高的话语权,他曾说过“予考古之诗,尤爱杜甫氏作者”,而且在他生前所编的李杜韩欧四家诗中杜甫被排在了第一位,李白则被排在第四位,甚至居于韩愈和欧阳修之后,对于他人的不解,王安石这样解释道“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此甫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在比如黄庭坚,作为与苏轼齐名的大文学家、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也十分推崇杜甫,也真是受他的影响,杜甫被尊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

李白画像

除了这些大人物的影响之外,宋朝当时的环境也助长了尊杜抑李这一风气的滋长。首先是宋朝文人地位颇高,且多喜欢在诗中发表议论,而杜甫正是这一形式的开先河者;其次宋朝积贫积弱,旁边强敌环伺,国力远不如唐朝时期强盛,文人多忧国忧民、感叹时事,无疑杜甫的风格与他们更搭。因此两宋时期,文人多推尊杜甫,宋朝的葛立方就曾感叹道:“则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

严羽《沧浪诗话》

当然也有人对这一现象表达了不满,认为抑扬太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但这一类的观点由于势单力薄并没有在当时产生太大的影响,而直到明朝这一局面才有所改观。

《唐诗品汇》

明代初期,福建有一个叫高棅的人编了一本《唐诗品汇》,这是明代影响最大、历时最久的唐诗读本,上至官学、下至私塾多以此书为教材,书中对李杜二家诗基本持并重态度,对二人各体诗的作用、地位均作客观评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两宋以来扬杜抑李的风气,到了清代之后像贺贻孙、赵翼、姚鼐等人也基本上持李杜并重的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