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史上亘古不变的主旋律,战争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文明的革新和制度的变形。可这并不是说战争是好的,而是人类的一切都与这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关。冷兵器时代,城池是文明重要的标志和根基,也是安全的代名词。城池所蕴含的防御力量让大多数人都感到放心,而人人居住的房屋正是城池的缩小版形态。冷兵器时代对应着热武器时代,冷兵器时代有用的城池,在热武器时代完全没什么用,还不如短时间内挖出的战壕管用。

好比在古时候有着国家战略力量之称的骑兵,现代国家所拥有的骑兵,都不是用来作战用,毕竟马再快也快不过飞机汽车。观看古代电影,发现战争中频繁出现的场景便是:攻城拔寨,不打下这地方就不走了。让人不禁好奇,冷兵器时代的城池一定要攻下,不能绕开吗?看着电视场景和书籍记录,迷迷糊糊地以为的确如此,但还是感到奇怪,真要如此吗?

为什么不绕开城池的五个理由

关于古代战争城池是不是一定要绕开的问题,其实大家心里已经有答案,不过说不出完整的理由。城池绕不绕开从来不是硬性条件,不是非得这么做不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麾下军队来决定。总体而言,不绕开城池进行作战的原因有五个:

其一,粮食问题

,人数越多的军队越依赖于粮草的补给,不管你人数再多运输粮食和携带粮食都会带来莫大的行军作战负担,所以如果一支军队粮草不够引发长时间饥饿,哗变溃散是必然,所以需要一座城市作为粮食的提供地,需防御的城池往往征集完当地大部分的粮食刚好满足军队的需要,就地在乡镇里征粮先不说能征集到多少,那些百姓也不蠢,知道战争即将来临肯定会把粮食细软藏起来,或是带到深山去。

其二,运输问题

,若是绕开城池,之后再需要从后方运输来粮食和其他物资,一定会经过这个未被打下的城池附近,粮食物资必然到不了自己手上,没有城池作为运粮的中转地是极度危险的,从敌方城池附近送来粮食基本上是羊入虎口没法跑。

其三,情报通讯

,古代信息的传达没现代这么便捷,主要通过驿站和骑兵传达情报消息,有人会说那飞鸽传书呢,也不行吗,当然不行,效果不佳也普及不了,所以控制城池意味着可以利用其下面的驿站,自己的骑兵传递消息不至于被人轻松知晓或拦截;不控制城池而绕过去,则会导致这支军队情报通讯能力,与后方失去联系,不能保证援军的调度和粮食的运输。

其四,夹击问题

,城池中有一定数量的守军,若是绕开前进野外遭遇其他敌军或进攻城池,背后的敌军袭来怎么办,两面夹击胜算有多少,即使是你稳操胜券,下面的士卒会怎么想呢,这不是被敌人直接包饺子了吗,还怎么打。

其五,军队士气完全无法保证

,前面四个问题一个不对就会让士气不断跌落,直至谷底,这仗还能打吗。绕开城池深入敌后是件轻松简单的事,但是然后呢,你能联系到援军吗?你带够粮草了吗?你能保证士气始终高涨吗?守军出城两面夹击能应对好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堪其扰。

最佳的案例:

太平天国北伐,一路战无不胜,却不占领城池,最后即将兵临北京城,已成一支被重重包围的孤军

,天京的洪秀全等人没有及时派出援兵接应,或者是这支北伐军在天京众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覆灭了,完全预料到此事。

属于朱棣的兵法和奇迹

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冷兵器时代的城池一定要攻下,不能绕开呢?也不是,满足绕开城池不攻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不需要补给线和军队机动性强。这在古代只有骑兵能做到,而运用这一策略最成功的非永乐帝朱棣莫属。燕王朱棣常年与蒙古军作战,骑兵的数量和质量相比较其他明军有着绝对优势。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1399年)打到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刚开始采取的是打天下的方法对付朱允炆,两年多时间才打下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别说是长江下面的南京了,势力范围连黄河都没越过。

最后朱棣采取孤军深入、绕开城池、直奔南京的做法,不到半年时间就在南京即位,成为大明第三位正统皇帝。当然,这招不是一般人能学能用的:

燕军抵达南京,城内的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

若不是有位高权重之人如此开门接应,朱棣此次靖难必败无疑,燕军绝对会被数十万明军重重包围,再好的命也逃不出去。奈何啊,朱棣如有神助。

朱棣这是兵行险着,也是神来之笔。因此,冷兵器时代的城池不一定要攻下,可以选择绕开,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

一般来说是九死一生,成功需要一定运气和奇迹。

参考文献:《明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