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1月10日-公元前210年8月10日)享年四十九歲。

秦始皇帝(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於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故又稱趙政(先秦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封建制,代以郡縣制,爲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帝國的創立者,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爲“千古一帝”。

出土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爲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爲趙政。

曹植《文帝誄》最早稱始皇帝爲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爲“祖龍”。

他是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剷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在三十九歲時滅掉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政治史上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修長城造宮殿,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在出巡時,在半路得了病。他忌諱“死”字,羣臣誰也不敢說死的事。當走到沙丘平臺時,秦始皇覺得自己不行了,便遺詔給公子扶蘇說:“我死後你要回到咸陽(秦首都)參加治理我的喪事。”

因爲秦始皇是死在半路的,李斯、趙高怕扶蘇知道秦始皇已死,恐天下有變,便將消息隱瞞,祕不發喪,下令兼程回咸陽,並將秦始皇的屍體置於車中。

百官陪乘,所到之處,衆人依然像以前一樣進食奏事,只有少數人知道秦始皇的死訊。

當時天氣很熱,秦始皇的屍體很快就發臭了,李斯便讓從官用車裝了很多鮑魚,用鮑魚的臭味掩蓋屍體的臭味,終於隱瞞到回到咸陽。

由於秦始皇在位期間已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也因爲李斯和趙高怕扶蘇回來繼承帝位,便毀掉秦始皇遺詔,又僞造了一份假遺詔,讓胡亥即位,才導致秦朝在秦始皇死後三年就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