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荊楚地區的楚國,雖然國土面積在諸侯國中數一數二,但是卻長期被中原人視爲蠻族。春秋時期,鄭莊公一箭射下週天子的威嚴,鄭國初建霸業,之後齊國稱爲春秋首霸,諸侯之間戰爭越來越頻繁。據《左傳》所記載,進入春秋中期後,幾乎一年都有戰事發生,有的年份甚至一年發生多次戰爭,各諸侯國都努力發展軍事、經濟,想要成爲春秋舞臺上的主角。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楚莊王被譽爲春秋五霸之一,繼位後的三年內表現得十分無爲,整日沉迷於聲色之中,滿朝文武都對他失望之極,三年之後一鳴驚人,對楚國進行了雷厲風行的改革,使得楚國實力迅速崛起,之後更是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莊王問鼎中原也成爲他霸業的一個象徵,楚莊王問鼎是真的好奇九鼎的大小輕重嗎?

孫叔敖輔佐楚莊王

楚莊王"問鼎中原"這一典故,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親自帶領楚軍討伐陸渾一帶的戎人,陸渾靠近東周首都洛陽。小小的戎當然不是楚莊王的對手了,楚國大軍獲得了勝利。班師回朝時,楚莊王將大軍開到周王室的枕邊,並在此安營紮寨。威脅到周王室的安全,周王感到十分恐慌,便派遣大臣王孫滿,以慰問的名義來到楚軍大營。王孫滿來到楚營後,楚莊王見到他便問:我聽說大禹時期爲了安天下,曾鑄造了九個大鼎,夏滅後被商人所得,後來武王滅商後,這九鼎也被武王所得,這九鼎乃天下獨一無二的寶貝,請問這鼎有多大?有多重?

楚莊王飲馬黃河

王孫滿能爲周王效力,自然不是無能之輩,楚成王話中含義他怎會不明白,知道楚成王是萌生了取周而代之的想法。於是便答到:在小臣看來,周王能夠使天下臣民臣服,依靠的是好的德行而不是鼎的大小輕重。當初正是因爲夏禹德行傳四方,天下的諸侯纔會擁戴他,自願貢獻銅材,作爲九鼎的材料,鑄成九鼎,作爲安定天下的寶物。後來夏桀昏庸無道,不修德行,以至失去民心,被成湯所滅。此後九鼎又被搬到了商湯的王宮,爲商人所有,但是商紂王暴虐失國,九鼎才爲周所得。所以,一次看來,如果天子有德,九鼎雖小,卻像泰山一樣重難以移動;如果天子無德,九鼎雖大,卻有如鴻毛一般輕,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將其移動。眼下,周朝國運尚未盡頭,周王室"天命"尚在,問鼎的輕重大小是不合適的。王孫滿一番話是有理有據,楚莊王也無法反駁雖然他有取代周之心,但是實力尚未達到與所有諸侯國抗爭的地步,只得就此罷休。

王孫滿應九鼎之問

"九鼎"爲何會被當作是鎮國之寶,還從夏一直傳到周,並且成爲國家權力的象徵?從王孫滿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九鼎乃夏禹所造。遠古時期,洪水氾濫,嚴重威脅到百姓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種植的莊稼也因爲時常氾濫的洪水而無獲。夏禹就是治水成功後,受到各方擁戴,登基爲王。禹平定天下後,將當時所統領的國土劃分爲九州,並讓九州之人上貢青銅,鑄造九鼎,安置於王都之內,作爲九州安定與歸服的象徵。青銅鑄造是當時最爲先進的技術了,再是從自然界中獲取過後進行簡單的人爲加工,而是製造出了一種自然界中所沒有的。在古代,鼎既是一種烹煮的炊器,也是一種祭祀時的禮器。只有統治階層才能使用。再加上夏禹鑄鼎安天下的說法,自然的便成爲了一種國家的權力的象徵。

想象中的九鼎圖

周人在取代商人的時候,爲了名正言順,還創造出了一種與"德"相聯繫的"天命"觀。同時也將這種天命觀注入到九鼎之中。禹所鑄之九鼎落入周人手中,成爲了商天命轉移的有力證據。周人所創的"天命"官被歷朝歷代所傳承,比如陳勝吳廣起義之時,在魚肚子裏塞布條,寫上"陳勝王"的字樣,一位這是上天的安排,將"天命"將到陳勝身上;還有秦漢時期的"五德"之說,都是受"天命"觀影響而衍生出來的。但是,九鼎卻在傳承過程中消失了,據說是在東周晚期不見得,至今也沒有發現其蹤影,秦始皇時期也曾派人尋找,最終無所獲。

二里頭時期的青銅鼎(夏代)

正是因爲九鼎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所以楚莊王纔會"問鼎中原",表達他自己取周而代之的野心。想要打敗周王室不難,但是想取代周王室成爲天下共主,雖然此時的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但是周王室卻是維持春秋時期各方勢力大體平衡的秤桿,所以長達幾百年的時間了,也只有楚莊王一人問過鼎之大小輕重,但是他也無法與天下諸侯抗衡,最後不了了之。

參考資料

《左傳》

《春秋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