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仁义盛行的时代,

“士为知己者死”

这种话不是空谈,而是有着众多史实根据的。春秋时期,晋出公二十二年,韩、赵、魏三家暗地里联合起来,一举将智氏灭亡,智伯瑶兵败身亡。豫让是得到智伯重用的家臣,为报恩,他先是伪装成受过刑的人,在厕欲杀将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酒的赵襄子,未果;后吞服燃烧的木炭弄哑自己的声音,再全身涂抹漆让皮肤溃烂,剃掉胡子和眉毛,装成乞丐沿街讨饭,摸清赵襄子行程后,提前埋伏在其必经之路的桥下,最终还是失败。豫让知道报仇无望,便请求能刺下赵襄子的衣服,以示代表刺杀完成,赵襄子答应,结束后豫让毫不犹豫地自杀了。

齐地田氏

这个事迹传播甚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的典故也就流传下来。文天祥在临死之前写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高度概括了中国人对仁义的理解和追求,这是中国人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啊。两汉时期,先秦遗风还在,流传下不少关于大仁大义的故事。秦始皇帝嬴政突然驾崩,秦二世胡亥阴谋即位,开启天下大乱,东方齐地的原齐国贵族也趁势而起。田氏是齐国的强宗大族,此次秦末起义自然少不了他们。

田横原先是齐国宗室贵族,秦灭六国后沦为普通百姓。起义浪潮掀起后,田横追随兄长举起义旗反秦,齐国故地无不响应。田横的兄长田儋自立为齐王,后在与秦军交战中兵败身亡;之后田横的二兄田荣又自立为齐王,田横则被封为将军。秦朝灭亡,田氏兄弟对项羽的分封不满,所以选择起兵反抗,后被打的大败,田荣因此而死。由于楚军占领齐地后做的事实在过分,遂引发齐人的强烈不满,起义反叛势力层出不穷,一茬接着一茬。田横因此聚拢起数万齐兵,收复齐国城池,立兄长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田横为宰相辅佐。而齐国的实际权力全在宰相田横手上。

楚汉争霸期间

楚汉争霸期间,田横刚开始是刘汉联盟的,后来因为误会烹杀了汉王使臣郦食其,只能转投楚国项羽一方。不过田横自知实力不足,并没有参与到楚汉争霸,而是保持了相对的中立,各不相帮。一年过去,局势明朗,汉灭楚,项羽自刎乌江,刘邦登基称帝。田横担心自己被刘邦记恨找麻烦,遂带领五百余部下逃入东方大海的一个小岛隐居起来。

彭越既受汉封,田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馀人入海,居岛中。

天下已定,该想着怎么去稳固刘氏江山,而齐地田氏是绕不开的问题。

刘邦想起田横,其兄弟三人皆是齐国宗室,还都平定过齐地,在齐地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声誉,齐人多依附他。若是不能妥善处理好田氏问题,日后作乱一定会扰乱齐地,祸害大汉江山。而解决田氏问题的核心就在其硕果仅存的田氏族长——田横。田横不愿与汉朝和刘邦接触,奈何刘邦非要接触不可。刘邦派出使者赦免田横过去的罪过,请他入京面圣,接受册封,田横却说:

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商为汉将;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我做了坏事,不敢听命,请陛下贬我为庶人,终老海岛。

使者传回消息,刘邦哪会听田横的,孤悬海外小岛不也是定时炸弹吗?所以刘邦找到郦食其的弟弟郦商,警告他不许动田横的人,只要动一下就诛郦氏全族。

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

刘邦没有开玩笑,从这可以看出他相当重视田横,或者说相当重视齐地的安稳。遂汉廷再派使臣,软硬皆说:

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话都说到这份上,还不去,汉军必定前来。田横只好去了。使臣也是相当无奈的,没想到还有人不要王侯级别的荣华富贵,非得逼着要。

田横的选择

就这样,田横屈服,带着两个宾客西进南下到洛阳。当车马距洛阳三十里处,田横请求停下,然后在驿站里与宾客商量说:

我不愿意去面见昔日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汉王,何况我还是个臣子俘虏,这是莫大的耻辱啊,他不过是想见我的容貌罢了,等会你斩下我的头颅送去,不过三十里,容貌神态等应该没有大改变,也算满足了天子刘邦的心愿。

话毕,自刎,大好头颅送到洛阳皇宫,刘邦见之落泪感慨:

嗟乎!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哉!

刘邦以诸侯王之礼下葬田横,册封追随田横来的两位宾客为都尉。田横丧事毕,其两位宾客在其墓旁挖两个坑,在坑中自刎而死。之后刘邦又派出使者前去岛上告知田横和宾客已死的消息,顺便安抚田横旧部,没曾想最早追随田横上岛的五百余人,听闻此事后全部自刎而死。

至,则闻田死,亦皆自杀。

场面相当壮观,不仅让汉高祖刘邦大为震惊,也让后世无数中国人动容,世间竟有如此的君臣主客情谊。

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从侧面看出,田横的确是齐地当世大贤人,刘邦的顾虑不是杞人忧天,若田横占据齐地起事,席卷天下动摇大汉江山不是不可能,尤其是当刘邦百年之后。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