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李淵和大臣們在湖上泛舟,好一副悠閒自得的樣子。就在此時,尉遲恭穿着鎧甲闖了進來,說:“秦王已將太子和齊王殺死,因爲他們犯上作亂,秦王害怕陛下有危險,故派我來護甲。”李淵聽罷,頓時大驚失色,自己的兩個兒子被另一個兒子殺死了,他心裏也明白此時自己的地位,明面上說是護甲,但其實是威脅。

不得已之下,只能立自己的二兒子爲太子,只是令自己想不到的是幾個月之後,就被兒子趕下了臺,成爲了毫無實權的太上皇。這段歷史大家都明白了,故事中的秦王就是李世民。這段歷史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而這,也是李世民能夠成爲皇帝的重要資本。

很多人在論及這段歷史的時候,都認爲正是因爲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才得以繼承皇位,這當然是重要的一個原因,但他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的話是無法成功發動事變的,那麼,李世明的資本主要有哪些呢?

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雖不是嫡長子,但能力卻非常突出。尤其是在唐朝的建立和建立之後的南征北戰,李世民更是功不可沒。

據記載,隋煬帝曾經做了一個夢,夢見李氏會取代自己。後來他逐漸懷疑李淵。李淵早已意識到這一點,心中已有反隋的意願,但一直猶豫不決。後來,李世民和裴寂、劉文靜等人密謀,通過各種方法使李淵深信隋朝統治者會殺了自己,於是在各種誘惑之下,李淵終於堅定了決心,遂在晉陽起兵並與618年稱帝,建立了唐王朝政權。

儘管這段歷史有所篡改,因爲主謀是李淵,但李世民因爲突出的才能參與了祕密的討論,並承擔了一定的任務。如果沒有突出的才能,是無法參與進去的。

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更是南征北戰,一路征討各路諸侯,滅劉黑闥,剿王世充等,都是他親自指揮的。相反,李建成因爲是太子,更多的是參與國家政策的決定而不是參與軍事,因此他很容易被人忽略,百姓們更容易記住的是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能夠當上皇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軍事能力強,百姓擁護。

李世民的出身爲他成爲皇帝創造了先天條件。他雖不是嫡長子,但卻是嫡子。我們都知道李淵的衆多兒子當中,就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爭權,因爲其他兄弟都是庶出,再加上年齡小,根本無法與李世民抗衡,這就讓李世民在奪權的過程中少了許多對手。

李世民在征戰的過程中,不斷吸引人才,曾經是王世充部下的程咬金、秦瓊等人紛紛投靠到他的門下,這些人爲他此後的政權提供了長遠的規劃和謀略。魏徵最早是李建成的部下,對於李世民的作爲,他早已有所察覺並不滿,他曾建議太子採取行動,但太子不以爲意,最後衆多人才都被吸引到了李世民的麾下。俘獲魏徵之後,李世民還問魏徵爲何要挑撥兄弟二人的關係,魏徵回答說,如果太子聽取建議的話,也不至於產生這樣的後果。

這些原因是李世民的自身條件。除了這些以外,李建成的弱點也成爲了李世民能夠成爲皇帝的重要砝碼。

因爲李建成有李淵的支持,他想自己的兄弟並不會對自己怎樣。李建成的心腸本身就軟,儘管他對李世民已經有所懷疑,但念及兄弟情分,一直未採取任何行動,他更擔心如果殺掉了自己的親弟弟,世人會怎樣看待自己呢?

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心慈手軟卻未能得到對手的認可,反而成爲了對手的把柄,玄武門中,李世民用箭射死了太子,其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當然,在玄武門事變中,李建成沒想到自己的部下會背叛自己,投靠了李世民。正因爲部下的背叛,李世民才能裏應外合,殺得李建成措手不及。

李建成的政治鬥爭手段是過於簡單了,他想通過持久的方式慢慢消耗李世民的力量。但他想不到的是李世民會採取如此極端的方式。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志得意滿,順利的成爲了太子。又過了兩月,他便當上了皇帝。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爲何他能如此快的當上皇帝呢?這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的內部因素在於李淵的權利早已被架空,從事變之後李世民大賞功臣就可以看出。李淵失去了權力,再在位子上坐着也沒有意思,這時候又有突厥進犯,因此何不把這個困難的攤子甩給兒子呢?

第二個外部因素就是突厥的突然進犯,容不得唐王朝有任何的猶豫,必須趕緊阻止力量去抗擊。

李世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最終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儘管殺兄逼父,從道德上來說是有缺陷的,但他後來能兢兢業業,勵精圖治,開創了一個盛世,爲華夏後人贏得了驕傲,其功績是值得肯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