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指的是春秋霸主齊桓公,多次主持諸侯會盟,領導衆多諸侯國,把中原的局勢穩定下來。而齊桓公的成就,是管仲的智慧與謀略造就的。

管仲爲相四十年,用他的治國之策輔佐齊桓公,終成一代霸業。他也因此被後人稱讚爲"千古賢相",但這麼一位被世人敬仰的人,卻也有着當逃兵、坑朋友的"黑歷史"。澤被後世,是爲千古賢相

管仲在任期間,開創戶籍制度,徹底整頓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部落問題,讓百姓們各司其職,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秩序。齊國瀕臨黃海,管仲從中窺見了商機,大興鹽業和漁業,爲齊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管仲在任期間的齊國

管仲作爲齊國的相國,最顯著的功勞自然是政治方面的。他是堅定的改革派,在任期間,他從行政、法律、人才選拔、軍隊編制等多方面着手改革,是中國管理學、戶籍管理的開創者,也是首批崇尚法家的政治家。管仲,一度使齊國社會,井井有條,富國強兵。

孔子認爲,"管仲相桓公,吾其被髮左衽矣",即管仲的後世,春秋時期的人們,仍然能享受管仲改革的福音。而諸葛亮更是把管仲當爲偶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然而,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全面地瞭解一個人,從來都不能只看他的正向面。千古賢相管仲,在成爲齊國的相國之前,也曾犯過一些原則性的錯誤,也有着不爲人知的另一面。只有當了解了這些故事後,才能對管仲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也能更好地透析人性。

千古賢相管仲家道中落,與知己鮑叔牙合夥做生意

西周王室的姓氏是姬,而管仲的姓氏也是姬,這說明他與周王室同宗同族,本應該是位有錢的公子哥。然而,他祖上一脈傳承到他這,已經十分衰微了。爲了謀生,管仲開始了小買賣。

在折騰小生意的過程中,管仲認識了鮑叔牙。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合作做生意。彼時,鮑叔牙雖然也算不上富裕,但條件比管仲好很多,他以此爲由,總是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多分擔一些。他們經商的本錢,絕大比重都是鮑叔牙的功勞。而到了分錢的時候,管仲卻認爲自己出了很多力氣和點子,把更多的錢分給了自己。

管仲雕像

鮑叔牙也並沒有感到委屈。旁人爲他抱不平,他反而還說,管仲家裏還有老母親,需要大量用錢,而自己條件好,不需要那麼多錢。鮑叔牙總是以自己家裏比較富裕,讓管仲佔了很多小便宜。這麼看來,他們合夥經商的方式,更像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實際上,鮑叔牙那麼幫管仲的忙,並不是因爲自己有錢,而是因爲他的胸懷很博大,因此不斤斤計較。他很珍惜這個朋友,因此總是想方設法地幫助他,即使損失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鮑叔牙和管仲成爲八拜之交

而相比之下,管仲唯利是圖的分錢方式,看起來就沒有大度,沒有那麼設身處地爲朋友着想了。事實上,"親兄弟,明算賬"。與利益掛鉤的事情,即使再親密的關係,也應該把賬算清楚。任何一方,都不能只想着從中撈取金錢。但是,人性往往如此,很多眼中只有金錢利益的人們,在合夥人毫不爭取的情況下,反而更加得寸進尺。

管仲不斷吞噬金錢,鮑叔牙不斷忍讓,這樣的生意,怎麼可能長久下去呢?很快,他們的資金就流轉不過來了,虧的比賺的還多。於是,兩位好夥伴攜手開始下一步——當兵。

鮑叔牙和管仲順勢而爲,參軍入伍,管仲卻臨陣逃脫

管仲與鮑叔牙參軍入伍,可謂順勢而爲。時值齊襄公一展雄圖壯志,力主讓齊國大軍向中原邁進。正是朝廷需要大量士兵的時候,他們正愁無事可做,就選擇了參軍。

在經過勤勤懇懇的訓練後,他們很快就碰上了一場棘手的戰爭:與宋國交戰。彼時的宋國,是很強的軍事大國,打起仗來,氣勢恢宏。而當時的齊國,由於統治者齊襄公昏庸無道,軍事實力很差,後援能力也不好,這很明顯是一場必敗的戰爭。

宋國與齊國交戰

在交戰前夕,管仲就焦慮不止,總覺得齊國不如宋國,再加上自己的作戰能力不強,很怕成爲戰俘,更怕最後身死沙場。

上了戰場,管仲果然很不自在,行動畏畏縮縮。當長官下令衝鋒,戰友們充滿血氣地向前衝,他卻往後退;而當交戰情形不太妙,他就選擇了不再作戰,臨陣逃脫。這讓長官十分生氣,開除了管仲的軍籍,他也失去了通過戰爭爲國爭光的機會。

管仲塑像

害怕身死是人的本性,這本無可非議。然而,在戰場上,作爲一個士兵,應當以國家利益爲重,將自身生死置之度外。這時,任何把個人利益放置在國家利益之前的行爲,諸如臨陣逃脫,在戰場上顫顫巍巍、不敢衝鋒陷陣,都顯得毫無骨氣,只會讓人看不起。

所謂家國情懷,先有國,纔有家。如果國都有危難,家又如何能保住?不過顯然,管仲以及古往今來的逃兵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從這一層面上來說,管仲和當今時代那些逃兵役的青年一般無二。

戰場上的管仲

不過或許在他們眼中,換個地方,換個國家也能照樣生活。的確,憑藉着管仲治國理政的才能,他在任何地方,都是堪以大用之才。從管仲後來背信棄義,另擇君主的故事,就可以看出。未能一箭射殺公子小白的管仲,日後卻成爲輔佐一代君王的名相

當齊襄公被堂弟設計陷害之時,管仲和鮑叔牙都有小有所成,分別是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重臣。爲了爭取王位,這兩位公子都要率先回到齊國。

管仲射殺公子小白

在路途中,管仲和公子小白正面碰上,管仲便想射殺公子小白,但不料卻失了手。然而,管仲卻以爲小白已死,便放慢了公子糾車馬行進的速度。當他們趕回齊國時,卻發現快馬加鞭的公子小白已經率先抵達,管仲和公子糾這才意識到他們再沒有機會了。

後來,公子小白即位,是爲齊桓公。這時,鮑叔牙向齊桓公引薦自己的好兄弟管仲,認爲明君應該海納百川,任用天下賢才。

管仲拜像

齊桓公也聽從鮑叔牙的意見,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鮑叔牙的爲國着想,齊桓公的求賢若渴,都是無可厚非的。後面發生的事實也證明,他任用管仲也的確是明智的選擇。

然而,管仲的接受,看起來就有些不可理喻了。爲人臣,應當忠,應當誠。大臣應該忠於自己的上司,不該背信棄義。然而,管仲卻不講究這些,也不推讓,直接成爲了齊國的相國。

管仲拜見公子小白

雖然管仲成爲相國,手段的確是不太高明。但他爲官,也算是殫精竭慮。40多年的爲相國生涯,管仲想方設法地爲齊國好,從政治實力,經濟發展等多個角度進行改革,幫助齊桓公把齊國發展成爲春秋的一大強國。

評價一個人,很容易陷於極端化的困境之中。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在後人眼中,很容易毫無瑕疵,也很容易劣跡斑斑,一無是處。然而,這些極端的評價方法,終究不是全面的、客觀的。

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

任何人都有好有壞,不能因爲管仲曾經犯過錯誤,就無視他爲齊桓公出謀劃策,爲齊國創造的功績,更不能因此就抹殺他爲後世帶來的福音。也不能因爲他有如此多的功績,就無視他所犯下的過錯。

好比秦始皇,有着一統華夏、車同軌書同文的豐功偉績,但也有着焚書坑儒這般被世人詬病的劣跡。所以,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當結合各個方面綜合考量,纔可以做出一個比較中肯的評價,畢竟,歷史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