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聽到哭聲我就心驚肉跳,趕緊跑出去看,小朋友跪在地上,仰天大哭,大人不管如何勸說都沒有用,孩子哭得是越來越大聲,其實這是他的常態,有時候一天裏同樣的情況甚至要發生好幾次,我跑出來是因爲擔心兒子有沒有跟他發生矛盾。

原來是小朋友是因爲哥哥吐司上面的葡萄乾比他的多,於是發生了眼前這一幕,真真是讓家裏人頭疼得很。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因爲要上班,所以他基本是跟着家裏的奶奶跟嬸嬸,一個很活潑的孩子,唯一不好的就是隻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躺地上大哭。

情緒失控的是孩子,無可奈何的卻是大人

不少家長因爲孩子情緒來的太突然而操心不已,有家長說孩子可能剛纔還好好的,突然就開始發脾氣了。而這種情況我們鄰居這個小朋友更誇張,上一秒可能還玩得很嗨,開開心心的,下一秒就已經躺在地上打滾了,愁的不只他家裏人,更有我們這些鄰居媽媽們,就怕是自家孩子跟他吵架了,但又無可奈何。面對這樣的小孩他們家長都天天搖頭嘆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每次打了心疼的都還是自己,孩子卻沒任何改變。

孩子“情緒暴走”的兩個表現,家長要注意了

動不動就哭,以“哭”爲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孩子還在嬰兒時期的時候,他不會說話,也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只能通過“哭聲”來吸引父母,以此來表示自己的需求:餓了、拉粑粑了、不舒服了等。但是很多孩子已經長大了,也已經擁有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但他在碰到不順心的事情還是會用哭來解決問題,如果父母不理他,他就會用“哭得更大聲”到你解決爲止。

動不動就發脾氣,而且還不講道理。小嵐說自家兒子就是個小魔王,經常跟小朋友打架,說說他,還不讓說了,動不動就發脾氣,明明是自己把小朋友給打了,弄得好像被打的人是他一樣,要不就直接轉身走人,對你的話充耳不聞。

孩子爲什麼情緒容易暴走?兒童心理學中提到"情緒腦"的概念,並且指出3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情緒腦"發展的關鍵期,心智正處於一個發育得不成熟的狀態,所以情緒是控制他們的最主要動力。這也就說明了爲什麼孩子的情緒總是容易崩潰又善變的原因,而且這時候他也不具備顧及他人感受的能力,需要家長的引導和輔助。

巧用這3個辦法,幫助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大發脾氣時,總是無能爲力,經常會看到的是,父母不是以罵孩子、或打孩子來“制止”他的無理取鬧,或者直接無視任其發泄而不知所措。其實這樣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走出誤區和迷茫,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碰到問題應該如何做纔是正確的。

01鼓勵孩子試錯,不要隨意批評。兒子在第一次打蛋的時候,接連幾個蛋都打到地上去了,但他一直用惶恐的眼睛看着我,特別地害怕我會罵他,但我對他說:“沒關係,你可以再試一下,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在我的鼓勵下,兒子重新拿起了一個蛋成功打在了碗裏,然後開心地朝我笑了。

孩子懂的不多,但他們總會想要嘗試做些自己沒做過的事情,在我們眼裏很小的事情,對他們來講卻特別困難,所以經常做不好,而這樣就會導致很多家長不耐煩,經常指責孩子。其實你想想如果不讓孩子有失敗的經歷,他又怎麼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做呢?你一味地指責只是讓孩子不敢再嘗試,失去了學習機會而已。你越鼓勵,孩子才能越敢挑戰困難,越優秀。

02父母先做好示範,讓孩子有樣學樣。孩子爲什麼情緒暴走,有一部分的原因也來自於父母,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的情緒本身就非常不穩定:孩子成績不好就打罵、工作不順心就在家裏發脾氣、心情不好就拿家人出氣等等,這些行爲孩子看在眼裏,同時也記在心裏,孩子很多行爲就是模仿父母而來的。

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說: “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爲,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所以父母想要孩子可以做情緒的主人,自如控制情緒,那麼首先自己要努力做一個可以控制情緒的人,你的行動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03陪伴孩子一起讀繪本。不管如何乖張的孩子,終究只是一個孩子,他渴望父母的愛和陪伴,每天睡前陪孩子進行一輪親子閱讀,靠在父母懷裏,聽着父母的聲音,對孩子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於大人而言也是十分彌足珍貴的,能有效地建立彼此的親子關係。

好的繪本不僅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還會讓孩子從中學到非常多有用的知識,對孩子性格方面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 我們將及時處理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