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歷史很多人都有所瞭解,大約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在嶺南設置了象郡,轄有今越南的東北角。

西漢初年,割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將疆域擴展到今越南的大部分。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歸入漢朝,這一部分成爲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此後,雖然管轄範圍有時擴張,有時收縮,但直到唐朝末年,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基本上都是華夏大地中原王朝的領土。

唐天祐三年(906年),交州本地士紳地主階層決定驅逐唐朝地方官員,自立門戶,自稱爲靜海軍節度使。

五代期間,割據嶺南的南漢政權曾兩次出兵撤銷靜海軍節度使,恢復交州,但很快又被本地人驅逐。

公元939年,南漢官員再次被驅逐,以後吳權稱王,越南從此脫離中華大家庭。

儘管還接受華夏中原王朝的封號,保持藩屬地位,實際已成爲獨立政權。

明朝初期,安南(越南的前身)內亂,一度被明朝合併爲交趾布政使司。

但由於管控安南成本太過高昂,加上本地起義不斷,明朝主動在22年後撤銷布政使司,恢復爲明朝屬國的地位。人口構成是一個主要原因。

雖然越南與廣東廣西福建一樣,曾經是古代百越諸族的聚居地之一,但自從被秦朝一統之後,越南和兩廣福建的人口結構就產生了極其明顯的差異。

秦始皇征服嶺南後,不僅將大部分軍隊駐守下來,還從中原其他地區民衆大規模遷入,裏面甚至包括一批適合婚配和生育的婦女,用來解決本地駐軍和民衆的婚姻問題。

秦始皇下令這些中原移民與當地越人雜居,互相通婚,以便加快彼此之間的同化與融合。

但越南在兩千年前實在是太遙遠了,而且毒蟲瘴氣遍地,不適合中原人居住,加上秦朝移民的數量畢竟有限,大部分集中在各郡縣的治所中,所以越南地區大部分依然是越人的世界。

此後,來自中原的移民一次次南遷,但就像一陣陣波浪一樣,推得越遠勢頭越小,到達嶺南時已是強弩之末,加上越南的熱帶雨林結構,到處充滿蚊蟲瘴氣,在古代也不適合宜居。

自安史之亂至唐朝末年的南遷移民主要定居在今江西、湖南、福建一帶,少數進入嶺南,只有極其稀少的一部分會遷至越南。

即便後來北方衰落,那也是前往江南或湖廣地區,少有去越南的。

而且古代能夠進行長距離遷移的基本是上層人物、富裕家族或一些僧侶,這些人除了僧侶之外,基本上都會返回自己的故鄉,真正留在越南的少之又少。

所以,直到10世紀初,當地人口的主體還是越人後裔,只有朝廷派遣的官員和少量城市人口是漢人。

如果強行融合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明朝曾經有這種想法,但是最終還是因爲捨不得巨大的人力物力,自動放棄。文化分離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很多人包括很多學者都一直認爲越南從秦漢時期就開始接觸吸收華夏文化,只要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入侵之前,一直只受到華夏文化的影響。

劉永福

然而卻忽視了另一面,即越南文化存在着嚴重分離對立的兩個階層。

華夏文化在越南的傳播大多數都是通過來自中原的行政官員、駐軍、商人,移民雖然有,但是不多,所以受華夏文化影響以至被同化的主要是越南的上中層人物和知識分子。

越南本地人沒有文字,當時唯一的書面文字就是文言文。

但由於漢人在當地人數很少,加上文言文實在是詰屈聱牙,雖然中上層和知識分子依然使用文言文,但是佔絕對多數的底層百姓很少使用文言文,甚至是不會文言文,口頭語言始終是當地的民族方言。

由於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長期分離,上層文化基本屬於華夏文化,卻難以影響世俗文化、下層文化。

也正因爲如此,所以無法將越南文化徹底轉化爲華夏文化,因爲僅僅用於書寫的中文對一般越南人來說就是一門外語,大部分有學習文言文慾望的都是爲了求學、做官和經商,當地百姓沒有必要、沒有動力也沒有興趣學習文言文。

至於去東南亞經商的商人大多數都是來自於福建廣東,這兩地的方言都比較獨特,越南商人與福建商人、廣東商人進行貿易,與其使用文縐縐的普通話,還不如直接學習福建和廣東方言,這也是爲什麼東南亞大多數地區流行閩語和粵語,而不是普通話。

其實不僅僅是越南,這種現象在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都出現過,但是隨着宋末、明末、清末大量漢人移民的增加,融合各個地區的新方言出現,並逐漸變成強勢語言,口語與書面語言的差距也越來越小,越南卻沒有等到這一天。

而在越南脫離中國之後,儘管依然有中國僑民遷入,但他們使用的語言已經不可能成爲主流語言,至多隻能保留在僑民社區,或者被主流方言所同化,所以與書面語言的分離就長期持續。

到了清朝,越南更是對曾經的宗主國有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認爲中華文明在清朝已經滅亡,只有他們繼承了完整的中華文明,使得分離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這時候的越南,官員和知識分子寫的中文,即使他們念得出來,不識中文的越南民衆也是聽不懂的,除非口譯爲越南話。而能讀寫中文的人未必會講中文,因爲除了他們相互間使用外,在其他場所就無用武之地。

不懂中文的越南民衆會喜歡中國文化,對中國有向心力,無疑是天方夜譚。

而這一漏洞被法國人填補。

要越南知識分子改變兩千多年的傳統,自然會遭到激烈的抵制,但這種由法國人創造的越南文卻受到原來不識中文的越南民衆的歡迎,因爲它不僅簡便易學,而且與口頭語言不再脫離,學會了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於是當越南擺脫殖民地的束縛之後,在民族意識崛起的20世紀,知識分子也開始接受並且學習這種語言與文字,並且很快在全國普及,堅持使用中文的人反成了不符合潮流且不愛祖國的人。隨着老一代會讀寫中文的人的逝去,自然就出現了越南現在的狀況。

最終越南成爲單獨的一國,單獨的文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