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倫敦出生的克里斯托弗·諾蘭早就表達過對特工題材的濃厚興趣。

“當我第一次有了拍電影的想法時,我就想拍特工片了。”

他本人還是“007”系列電影的忠實粉絲,最喜歡1969年的《007之女王密使》,瘋狂熱愛詹姆斯·邦德。

“就我的成長經歷而言,邦德系列電影永遠代表着最棒的沉浸銀幕,與逃離現實的娛樂。我也想把這種魅力和能力帶進我們的電影,我也想帶着觀衆一起環遊世界。”

所以諾蘭這次真拍了新作《信條》,於9月4日在內地上映。

堪稱一場聲勢浩大的末日騎士“時間之戰”,“科幻版007”。

爲了實現兒時夢想,導演諾蘭是下了苦功的。

據說影片開拍前,他已經在腦海裏用20年的時間思考了電影中的一些畫面和情節。

爲電影的細節和劇本也籌劃了大約6年。

還有被全球影迷津津樂道的“七國取景”。

影片拍攝輾轉三大洲的七個不同國家,從美國到英國、從東歐的愛沙尼亞到意大利阿馬爾菲海岸、從印度到北歐國家丹麥和挪威。

其中,愛沙尼亞的飛車戲碼,阿馬爾菲海岸的遊艇,英國街頭的法拉利F50競速,印度孟買的高樓歷險、斯堪的納維亞的破冰前行,直至在南加州拍攝的飛機爆炸等場景都需要大規模的場景調度。

但說實話,本人進影院之前期待太高,看完有些失望。

目前《信條》國內評分跌至7.8,諾蘭千篇一律的“敘事迷宮”,開始顯現出走火入魔的跡象。

這個被斯皮爾伯格譽爲“好萊塢最後一個電影作者”,非科班出身的獅子座天才導演和編劇,在“天命之年”,還是被自己的“傲慢”拖了後腿。

作爲一個典型的INTJ人格,我對藝術的審美卻極其重視情感呈現。

對電影的基本要求就是人物形象鮮明立體,故事過硬,情感充沛。

但很可惜《信條》一樣都沒做到!

震耳欲聾的配樂和音效差點讓我中途離場,從始至終無法和那個黑人“末日騎士”共情,諾蘭一貫的敘事奇觀“小伎倆”和“人傻錢多”的視覺奇觀雜糅,典型的“形式大於內容”。

這不是燒腦,這是空洞!

想起羅伯特·麥基振聾發聵的呼籲:“《故事》論述的是對觀衆的尊重,不是對觀衆的鄙薄。”

這本書作爲全世界編劇的第一必讀經典,清晰闡述了故事創作的核心原理。

“天才作家寫不出好作品大抵有兩個原因:要麼是被一個他們覺得非證明不可的觀念矇住了雙眼,要麼是被一種他們必須表達的情感所驅策。而天才作家寫出好作品一般是因爲這個原因:他們被一種要打動觀衆的慾望所感動。”

但諾蘭根本不想打動觀衆,他沉浸在自己的“敘事迷宮”中無法自拔,帶着目空一切的傲慢和對觀衆的愚弄,樂此不疲地劍走偏鋒,玩兒着作弊的“智力遊戲”。

有人繼續追捧,就有人被激怒。

從影院出來隨便刷了幾個吐槽,大家品品。

有罵導演CX的:

“諾蘭在電影工業中開創的這種CX體系,我們可以稱之爲‘諾蘭負熵’,一大票人明明看不懂也要腆着臉打五星好評。這是1040陽光工程嗎?明知道虧了錢但是爲了面子還是要嘴硬。”

有罵“掛羊頭賣狗肉”的:

“爲了震破你耳膜的音效,搭配一個逆向時間鉗形戰鬥的系統,一部掛着科幻懸疑的動作片,既沒有當年看《盜夢空間》的驚訝感,也沒有看《星際穿越》的共情感。”

而我本人也最討厭堆砌感和裝B犯,前段時間那個踐行“外國死人及洋書洋詞之妙用”的浙江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跟這個電影如出一轍,都讓我本能反感。

表面功夫固然重要,可情感內核纔是終極武器啊!

本末倒置,買櫝還珠,算怎麼回事兒?

回想起10年前的《盜夢空間》,諾大爺把故事講得嚴謹又清晰,後半段我全程二倍速都不妨礙一遍看懂。三重夢境加迷失域,完全不會混淆。

但《信條》讓我感覺諾蘭對單純的“炫技”越來越熱衷。複雜的故事架構,各種費解的玄機伏筆,故作高深的臺詞,蜻蜓點水的酷炫概念,拼出一盤昂貴又乏味的“大雜燴”。

我當然知道這是諾蘭特色,這個英國佬熱衷此類“敘事魔法”。

這也算是在和觀衆博弈的過程中耍心機“作弊”。

誰讓觀衆那麼聰明呢?

“觀衆不僅令人驚歎地敏感,而且一旦他們在黑暗的影院坐定,其集體智商則能瞬間飛躍二十五個點。

當你去看電影時,難道不是常常覺得自己比你所看到的內容更加聰明?人物還沒開始行動,你就知道他們要做什麼;影片離結尾還老遠的時候,你就已經看到了結局。觀衆不僅聰明,而且還要比大多數電影更聰明。”

而諾蘭的“電影魔術”,拆穿了也非常簡單。

還記得2006年那部《致命魔術》嗎?

邁克爾·凱恩那個角色闡述的很詳細:

“每一個魔術表演,都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以虛帶實’,魔術師給你展示一個平常的事物;第二部分叫‘驚人反轉’,魔術師拿起一個平常的事物,用它做一些超乎尋常的事情,但你這時候還不會鼓掌,因爲把東西變不見並不夠,你還得把它變回來。這就是爲什麼一個魔術要有第三部分,最難的部分,我們叫做‘化腐朽爲神奇’。”

如果把諾蘭的電影看作魔術,“平凡的情節起點——奇觀化的驚人反轉——意想不到的揭祕結局”,除了漫改的《蝙蝠俠》,其餘作品千篇一律。

諾蘭在27歲時拍攝的處女作短片《蟻蛉》,就遵循了同樣的敘事邏輯。

他的祕訣可以用五個字概括:非上帝視角。

諾蘭本人蓋章認證:“用敘事角度的變換讓觀衆永遠落後於角色,故事情節如同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觀衆並非站在上帝視角,看着角色在裏面轉圈,而是走進迷宮,像是站在他們身後一樣,一起走錯方向,走進死衚衕。這是我所有電影都在沿用的方法,只是形式有所不同。”

《記憶碎片》的敘事伎倆,諾蘭本人也有闡述(他還畫了個圖):

“這是這部電影的結尾。這條線是黑白部分,正放;這條是彩色部分,倒放。我所做的就是在這兩條線之間來回剪輯,然後在最後相交。”

像擠牙膏一樣給線索,讓觀衆如同解謎一般玩兒這個諾蘭本人設計的“燒腦”遊戲。

《信條》更過分,諾蘭已經完全沒有一絲講故事的誠意,“高概念、低情感”,滿屏的爆炸和槍戰,還剪輯稀碎。

它難懂,但我不會二刷。沒必要!

輸不起的諾大爺“作弊”成癮,故意把敘事中的關鍵要素都切沒了,所以大家會有點“懵”。這不是“燒腦”,這是用形式上的花拳繡腿,極力掩飾故事的單薄。

沉溺“敘事迷宮”,對觀衆、對市場都沒了敬畏心,就有點兒走火入魔了!

那麼備受詬病的《信條》到底講了個啥故事?

一句話概括就是“末日騎士的時間之戰”,科幻版007。

首先,諾大爺整了幾個“高概念”用來唬人,但實際電影中並未深入探討。

一、熱力學第二定律

熱力學基本定律之一,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

二、熵的定義

最初是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引出的一個反映自發過程不可逆性的物質狀態參量,用符號S表示,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是克勞修斯於1854年提出的概念。

三、熵增原理

熵增原理是一條與能量守恆有同等地位的物理學原理。

在孤立系統中,體系與環境沒有能量交換,體系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總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比如你的房間如果不收拾,就會變得越來越亂,越來越無序)

也就是說一個孤立系統不可能朝低熵的狀態發展,即不會變得有序。此即熵增原理。

摩擦使一部分機械能不可逆地轉變爲熱,使熵增加,整個宇宙可以看作一個孤立系統,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演變的。

四、祖父悖論

外祖母悖論,即祖父悖論,是有關時間旅行的悖論。

由法國科幻小說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在1943年小說《不小心的旅遊者》中提出。

悖論具體內容如下: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種矛盾的情況: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母,祖母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母呢? 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母沒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殺死祖母?

五、時間鉗形運動

這個詞兒是諾蘭“生造”的,原本不存在。

先說“鉗形”,這個從軍事角度很好理解。“鉗形攻勢”主要指一種重要戰術,將己方軍隊分成兩路,從兩個方向對敵方進攻。迫使敵方拉長戰線,兩面作戰,避免“利劍攻勢”所可能帶來的阻力和損傷。

加上“時間”倆字兒啥意思?

說白了就是從單純的空間角度上升到時間。還是兩個方向,只不過是“時間”意義上的“正逆”兩個角度雙向夾擊。

下面是隻看過一遍的我,憑藉記憶做出的情節梳理。其實以往寫影評最煩複述情節,太沒技術含量,但這次好像必須走個流程。

影片開場就是主角小黑在基輔歌劇院執行任務。

而這個電影場景影射了俄羅斯歷史上真實的“車臣事件”。

2002年10月23日,數十名車臣武裝分子在莫斯科杜布羅夫卡劇院將800多名正在觀看演出的觀衆和演職人員劫爲人質。

3天后,俄特種部隊向劇院內施放催眠氣體後,成功地解救了大多數人質,但仍有130名人質不幸喪生。俄軍隨即在車臣展開了大規模清剿行動。

但找到鈈元素的小黑,先是身份暴露,幸好被揹包上有橙色信物的神祕人(尼爾)救了一命,又是被烏克蘭人抓住嚴刑拷打,拔了滿嘴的牙。

幸好同伴的手裏還有一個“自殺膠囊”,小黑趁烏克蘭人不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吞了下去。

但那並不是真正的致命氰化物,小黑沒死。

他醒來後被長官維特告知:“Welcome to the afterlife.”

這是到“來世”了?

牙被裝回去了,他也被捲入一場關乎全人類的神祕戰爭。

所有的信息只有一個手勢和一個詞彙“TENET”,中文譯爲“信條”。

長官說需要小心使用,因爲它“可以開啓正確之門,也會開啓錯的”。

這個單詞源自龐貝古城廢墟的石板。是個典型的迴文詞,正反讀都一樣。凱特的兒子麥克斯也提到自己想去龐貝度假。

這上面的單詞都和電影中信息相對應。

主角的神祕組織Tenet;影片開端爆炸的劇院Opera;俄羅斯寡頭大反派:Sator;高仿戈雅畫作的畫家Arepo;奧斯陸機場自由港存藝術品的公司Rotas。

隨着一句褒獎:“你通過的測試,不是所有人都能通過的。”

天選之子“硬漢小黑”,糊里糊塗就接受了這個神祕的任務。

一個穿着白大褂神情冷漠的女人(女科學家),告訴小黑,他要“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

然後就是諾蘭的腦洞時間。

小黑明明把子彈打到巨石上,結果子彈從巨石回到了槍中。

向桌上扔下子彈,反而會自動回到手裏。

一顆看似普通的子彈變成了“核裂變引起的反向放射物”,是“有人在未來製造的,反向對準我們”。

“不要試圖理解,去感受。”

靈光一閃的小黑,看着眼前反常識、反科學的“奇觀”,脫口而出:“是直覺,懂了。”

這種逆向武器,可以影響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個“逆轉時間”的概念,就是電影最大的情節基礎和噱頭。

小黑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爲逆時間技術而消失。

“死而復生”的他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條”組織,成爲無名氏(對,諾蘭的科幻特工電影主角全程沒有名字),他的任務跟“007”一樣,是“拯救世界”。

然後就是其餘角色陸續出場,《暮光之城》中飾演吸血鬼愛德華的小哥,這次扮演小黑的好基友“尼爾”。

是被未來的“小黑”招募加入“信條”組織,一起完成救世任務的關鍵角色。

小黑查出特殊子彈的合金成分來自印度的軍火販子桑賈伊·辛格。

倆人二話不說就去了孟買,蜘蛛俠一樣飛檐走壁闖進目標家裏,從“垂簾聽政”的“老佛爺”普利亞嘴裏聽到了“信條”二字。

於是反派大BOSS安德烈,這個名義上做天然氣生意,實則倒賣鈈元素髮家,富可敵國的陰鷙俄羅斯寡頭,進入了主角的視線。

邁克爾·凱恩還是那麼傲嬌:“先拯救世界,錢回頭再算。”

“英國人普遍以貌取人”,但小黑沒用私人裁縫,就給自己搞到了一身昂貴體面的西裝。

他決定從富豪老婆入手接近對方,於是身高一米九,氣質高冷的凱特出場了。

很簡單的交易:小黑幫凱特毀掉假畫,凱特爲小黑引薦富豪。

然後是小黑的餐廳打鬥戲、奧斯陸機場自由港,避稅天堂的踩點戲。

他和尼爾兩人試圖用一場爆炸燬掉凱特在富豪手裏的把柄。

但卻失敗了,並且小黑差點殺死“自己”。

一場恐怖的“冷戰”——時間之戰即將到來。

逆轉時間的“旋轉閘門”、鈈241、基輔歌劇院被襲擊,所有的事件開始串聯到一起。

壓抑許久、忍無可忍的凱特一邊在帆船上大喊:“去死吧,安德烈!”,一邊親手幹掉富豪。

結果小黑卻跳下水救了這個惡魔。

因爲他還有很多事情沒搞懂啊!他需要這個魔鬼再活一陣子。

富豪終於鬆口,提到了“斯塔克12號”,提到自己在老家的廢墟里,挖鈈爲生。提到自己和俄羅斯政府達成協議,才能如此富可敵國。

小黑收了金塊兒做定金,要替富豪拿到鈈241(富豪滅世關鍵)。

然後是緊張刺激的公路炸車戲。

什麼“逆向語言,逆向追車”,都挺奇觀的。

還有小黑奮不顧身救凱特。

因爲富豪對自己的行動了如指掌,小黑懷疑內鬼告密,卻被告知是“時間鉗形運動”。

總之奇怪的概念一股腦兒扔給觀衆,你必須信!

過去不能改變。

不能和正向自己接觸,會粉身碎骨。

逆向回去,氧氣可得帶好,不然就窒息了。

對了,還有那個汽車爆炸,小黑差點被凍死的梗,也是醉了!

電影進行到這裏,小黑終於搞清楚俄羅斯富豪是未來人選中“天時地利”的內應,要集齊九種“算法”對整個世界逆向化。

等待全人類的是“遊戲結束,瞬間毀滅”。

小黑終於搞懂了“信條創建的時間是在未來”。

原來富豪得了胰腺癌,時日無多,準備自殺,拉全世界一起陪葬。

那個監測他心率的手環就是關鍵道具,一旦心跳停止,“滅世裝置”也就啓動了。

想救這個世界唯一的辦法就是切斷他和算法的聯繫。

電影進行到這裏,也即將迎來最後的“高潮”。

“紅藍小隊”在覈爆源,從正逆兩個時間配合進行“10分鐘倒計時終極之戰”。

還有遊艇上凱特和富豪的“心理戰”,俄羅斯寡頭選擇了和妻子在越南的甜蜜時光自我了斷。

這可真是“陸海同步作戰”。一個爭分奪秒,一個拖延時間。

最後尼爾選擇犧牲自己,協助小黑完成任務,毀掉了薩特手中的時間炸彈,阻止了人類世界在逆時間中滅亡。

未雨綢繆的小黑也在下午三點前趕到凱特兒子的學校門口,從試圖“殺人滅口”的普利亞手中救了對方。

這場“沒人察覺的危險”,正像整部電影“末日騎士的時間之戰”,在寂靜中落下帷幕。

有那麼難懂嗎?其實除開“逆轉時空”的設定,摒棄諾蘭的“敘事伎倆”,它就是個老套的特工片啊!

看完《信條》我其實很想拿它和十年前的《盜夢空間》做個對比。

《盜夢空間》定位是懸疑、劇情、科幻。結合心理學、潛意識、夢境,顯得神祕又感性。

一場商戰做引子,結合弗洛伊德理論和超凡的想象力,造就散發濃厚人文氣息的電影。

起碼主角的親子關係,的確有一定感染力。

而《信條》定位科幻、特工、動作。“戰爭、末世、絕症、物理學、核武器、時間、奧本海默”,各種“高概念”堆砌,顯得冰冷又理性。

夫妻關係對立,親子關係薄弱,也就那個犧牲自己的兄弟情還算能看,但也被過分“炫技”的情節沖淡了。

剩下的就是主角對全人類的大愛?

聽聽諾蘭本人的闡述:“這些虛構人物是會爲了他們的理想、爲了他們的人類同胞放棄生命的人,像他們這樣的人,不可能是完全憤世嫉俗的,他們的內核是善良、是信仰、是悲憫。”

導演的確是這麼想的,但我真的get不到!

《信條》的幾大特色:特工、動作和科幻,都沒做好。

先說物理學上的時間之戰,概念堆砌,視覺奇觀,可最重要的故事沒講好,人物塑造也不行。

再說特工動作片元素,《碟中諜》,《007》,《王牌特工》,甚至《速度與激情》,不比諾大爺拍得更吸引人?

雖然我個人不喜歡《信條》。但諾蘭在電影中展示的對於時間的野心,也算命中了全人類的終極慾望。

物質世界可以分爲三個維度:第一維度是物質,第二維度是空間,第三維度是時間。這三者一個比一個高級。

人類的競爭,歸根結底都逃不開以上三個維度的競爭。

第一維度的物質,就是通過科技進展發明的各種產品。第二維度的空間,什麼房子、渠道和社交都算。第三維度的時間最厲害。

人類自古以來,金字塔頂尖的那批人都渴望“長生”,秦始皇就是典型。現在的大佬們比秦始皇更高端,他們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基因科學等方式,不斷修改生命密碼,延長壽命。

未來,能夠承載人類終極寄託的,只有時間。人類的一切競爭,最終都將指向時間戰場。

關於“末世題材”,探討這些災難話題帶來人性反思,也並非毫無價值。

電影結尾處提到“信仰”,狂熱的反派,選擇和惡魔簽訂契約,內心“唯我獨尊”,而心懷大愛的主角聲稱“沒有信仰就不是人”。

果然諾大爺的電影還是離不開“宗教式”正能量。一個科幻導演,談再多的物理和科學,落點還是逃不過西方宗教信仰。這也是一種“宿命”吧?

只是長期被西方詬病“沒有信仰”的中國觀衆,會買賬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