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青

9月8日,《人物》雜誌的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引發網絡熱議。文章指出,在平臺系統的算法驅動下,外賣騎手疲於送單,導致他們違反交規、與死神賽跑。隨後,餓了麼緊急發文《你願意多給我5分鐘嗎?》,表示將在平臺上增加一個”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新功能。文章一經發布,旋即引發網友的強烈不滿。許多人認爲,新增的這一按鈕不但撇清了平臺利用算法壓榨勞動者的事實,還將勞資雙方的矛盾與其中的道德責任轉嫁到了用戶身上。昨晚,美團也發表聲明,稱美團外賣從優化系統、安全保障、改進騎手獎勵模式、騎手關懷和傾聽意見等角度改善外賣騎手的工作狀況。

近年來,互聯網巨頭利用算法進行壓榨與控制的事件屢見不鮮。無論是996的工作困境,還是由算法推薦帶來的信息繭房,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狀況與平臺壟斷的商業環境之下,我們和文章中的外賣騎手一樣,都被困在平臺的系統裏。尤其是在監管缺位、工會缺失的情況下,處於結構性弱勢位置的個體不僅缺乏發聲的通道,甚至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在西方,這種互聯網平臺的算法霸權也持續受到學者與媒體的關注。隨着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平臺在經濟層面佔據壟斷性地位,他們如何藉由大數據算法操控與重組人類社會的行爲規範等話題一再進入公衆輿論場。

9月初,美國著名刊物《哈潑斯雜誌》(Harper's Magazine)發佈了一份名爲《科技巨頭的操控圈套:谷歌、亞馬遜與臉譜網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The Big Tech Extortion Racket:How Google, Amazon, and Facebook control our lives )的報告。報告中,作者巴里·林恩(Barry Lynn)詳細講述了亞馬遜、谷歌、優步等科技巨頭是如何通過算法技術壟斷市場,操控買/賣雙方,甚至控制人們的慾望和恐懼。(*據《哈潑斯雜誌》稱,這份報告節選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新書Liberty from All Masters: The New American Autocracy vs. the Will of the People)

操控買方與賣方:

市場壟斷與不公平競爭

在《哈潑斯雜誌》的這份報告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亞馬遜是如何操控第三方零售商,並指出其作爲美國最大的零售電商平臺,不僅控制着網站上的第三方賣家,強迫他們爲廣告付費,同時也逼迫第三方賣家與亞馬遜直營和其他獨立賣家展開不公平競爭。

作者表示,第三方賣家之所以選擇亞馬遜,是因爲他們很難在網上找到別的獲客渠道。根據去年收集的數據顯示,66%線上買家會先從亞馬遜上搜索產品。其中,從亞馬遜上搜索特定產品的佔比達到74%。簡單來說,如果賣家不出現在亞馬遜上,它實際上也就不存在於市場之中。

然而,這些依賴亞馬遜的第三方賣家很快發現,亞馬遜有無數的手段和方式操控他們。一方面,亞馬遜可以控制產品信息的呈現方式(例如,哪些信息最優先被呈現在消費者的眼前),也可以控制和操控產品售賣的價格(2017年聖誕節前夕,亞馬遜任意地將許多第三方供應商的價格下調了9%)。

隨着亞馬遜自營業務的擴張,官方甚至可以通過盜取第三方賣家的銷售數據,預測與複製受到歡迎的商品。去年,亞馬遜(Amazon)的自有品牌206 Collective因爲銷售一款模仿運動品牌Allbirds的削價山寨鞋而被該品牌發文控訴。但是亞馬遜表示,這款鞋是受到消費者潮流趨勢啓發而推出的產品,並未對 Allbirds 的設計造成侵權。

操控交易還體現在優步利用用戶數據實行的定價策略上。在一份承認價格歧視的聲明中,優步暗示,他們的目標是向富人收取更多費用。公司的定價系統旨在確定特定地區的用戶願意支付多少,並根據他們的支付意願相應收費。

對於不知情的用戶來說,優步的價格似乎主要受到供需關係的調控。例如在高峯時段價格會”上漲“。但實際上,價格波動與需求無關。在高峯時間和非工作時間價格都會上漲。優步擁有大量”用戶去哪裏以及什麼時候去的數據緩存,這些數據不僅爲優步提供了用戶每日的出行習慣,也提供了用戶在特定地點的購物與日常行爲習慣。例如,在特定時間段用車的緊急程度;是否每週四晚上都有一個約會等。

操控大腦:竊取數據與信息洗腦

同時,作者還分析了谷歌、臉譜網等是如何通過竊取、學習與重組用戶的個人數據,對個人的慾望、恐懼甚至意識形態加以操控。

以谷歌爲例。谷歌通過技術手段與業務擴張,吞噬了海量的用戶數據。雖然它一再表明數據隱私的安全性,但從現實來看,這些數據被運用到算法系統中,並通過廣告、信息推薦等,呈現在特定的人羣眼前。2018年,一位名叫迪倫·庫蘭(Dylan Curran)的愛爾蘭技術專家下載了谷歌從他身上收集的所有數據信息:總計5.5 GB的生命數據,相當於300萬個Word文檔。

在《衛報》的一篇文章中,迪倫寫到:

“我曾經瀏覽或點擊過的每個Google廣告,我曾經啓動或使用過的每個應用程序,我曾經訪問過的每個網站.......都被一一保存。谷歌還擁有我曾經搜索和保存的每張圖片,曾經搜索或點擊過的每個位置,曾經搜索或閱讀過的每則新聞以及自2009年以來我所搜索過的每一個關鍵詞與相關頁面,甚至還包括自2008年以來我搜索或觀看過的所有YouTube視頻。”

除此之外,迪倫還發現,谷歌不僅詳細記錄了他參加過的活動,還保留了他曾經發送或接收的所有電子郵件,包括已刪除的電子郵件。

海量的個人隱私數據讓谷歌得以引導用戶購買特定產品,閱讀特定文章,爲特定人投票或對特定羣體產生特定的“偏見”。換句話說,谷歌的業務是以操控個人思想,觀念,恐懼和慾望的能力爲基礎的。在美國大選期間,不少西方媒體就曾報道弗拉基米爾·普(Vladimir Putin)和亞歷克斯·瓊斯(Alex Jones)利用谷歌和臉譜網傳播撒謊和錯誤信息。這些謊言和錯誤信息不僅嚴重擾亂了美國社會,也讓互聯網巨頭成爲特定政治勢力的代理工具。

在巴里·林恩看來,互聯網巨頭已經成爲西方歷史上最強大的中間商:他們各自爲政又相互勾連,每一家公司都鎮守一片廣闊的信息疆土,爲不同的消費者編織特定的產品服務。遺憾的是,到目前爲止,美國還沒有任何政府機構對科技巨頭的“通天權力”進行有效限制與監管。於是,這些互聯網巨頭不僅形塑了我們對生活的渴望,對自我的追求,甚至塑造了我們對於“我是誰”、“我要成爲誰”的願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