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鹿之戰作爲中國歷史上一場以以少勝多而著名的戰役,它的過程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它的結果也出現了驚人般的奇蹟。

摔碗、砸鍋、沉船、燒軍營,區區幾萬楚軍滅掉幾十萬秦軍,如此天方夜譚、不可思議的事情,項羽卻做到了,剛好正應了“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這句老話。

不管戰術如何成熟與經典,想要取得勝利,心智和手腕必不可少,但本質的核心還是在於過硬的戰鬥實力。

就拿與“破釜沉舟”齊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背水一戰”來說,韓信用了此戰術就勝了,但幾百年後的三國名將徐晃用了卻輸得有點慘,被黃忠和趙雲打了個落花流水。

徐晃都如此,更不必談其他人。

因此,不得不佩服項羽強悍的戰鬥力和高超的戰略、毒辣的眼光。

過硬的戰鬥實力是鉅鹿大戰取勝的關鍵。

對於項羽的實力,歷史上記錄的大多是他個人戰鬥力的強悍與驚人。

往往忽略了他麾下的那些精銳將領,忽略了他們戰場上過硬的戰鬥實力。

而這場經典大戰取勝的關鍵在於後者。

項羽麾下的精銳都是核心嫡系,也是我們常說的“江東子弟兵”。

這支軍隊承載着項氏一族復國的理想,是他們十幾年如一日的精心打造。

加上吳地民風的彪悍,每個士兵都是優中擇優、精中選精,經過長期的嚴格操練、殘酷的打磨,不管是個人的戰鬥實力還是整體的凝聚能力,水平都已達到巔峯,好比銅牆鐵壁。

這個銅牆鐵壁實力到底有多強?想想當年,項羽被漢軍精銳兵力圍困,他只帶了二十八個殘兵,卻依然使得漢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硬是突圍至烏江。

窮途末路時,戰鬥實力都能如此,何況鉅鹿之戰時,這支軍隊的戰鬥實力正是頂峯時期。

當時恰好掌握這“銅牆鐵壁”的,又是秦末農民戰役中的著名將領項羽。

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能,幾千年來都是被公認的。

雖然也有各種小毛病,但他的戰略眼光、戰術水平卻都是個中楚翹。

鉅鹿之戰時,項羽才二十七歲,但戰機的把握能力和毒辣的洞悉能力,更是發揮到極致。

也只有如他般強大的人物率領的實力鐵軍,才能打贏這場高難度的戰役。

即便如此,這場高難度戰役能夠取勝,也跟當時的戰爭形勢息息相關。

雖然當時稱的是四十萬秦軍,但真正參戰的人數,遠沒有四十萬這個數。

章邯雖然作爲秦軍的主帥,但卻率部隊在鉅鹿南部駐紮。

而在鉅鹿戰場上,與項羽直面對決的,是秦軍的將領王離,他率領的部下是秦國北地的邊防軍隊。

由這支軍隊將鉅鹿城包圍,等待着項羽的進攻,整個大軍人數應該不超過二十萬。

這樣的部署,相當於秦軍規劃了兩條戰線,雖然本意是想下盤大棋,把楚軍一舉消滅。

但實際上,卻把項羽伺機偷襲的難度降低了。

秦軍這樣的部署,可能會覺得他們胃口大才大敗,但實際上也還有其它的因素在裏面。

一方面,趙國雖被困於鉅鹿,但抵抗非常的慘烈,就像一塊硬骨頭一樣,秦軍一時半會難以咬下,只好拿來當誘餌。

另一方面,對趙國的救援,除了項羽,還有各方各路的諸侯,各路人數加起來總數也不低於三十萬,雖然說是一羣烏合之衆,但該有的規模擺在那,所以圍城打援更保險。

作爲楚翹軍事家的項羽,洞悉了戰略中的這個漏洞:秦軍兩路相互呼應,好比一把老虎鉗,但如果連接鉗子的零件出了問題,它就會即刻散落。

所以項羽就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派英布率領兩萬士兵,突襲連接兩路秦軍的甬道,果不其然,秦軍的甬道處於“薄弱”狀態。

而恰在此時,趙國的陳餘也請出戰,於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險招計劃就開始了。

因此,中國歷史上令人震驚的一場戰役出現在了我們面前:項羽以八千子弟兵爲基本核心,率領三萬精兵,燒掉了所有船隻,僅僅只帶了三天的乾糧,發起了玩命式的進攻。

這種進攻看上去很瘋狂,但它的每一步都已精準設計好:英布先襲擊甬道,然後項羽集中力量攻下甬道,陳餘去牽制秦將王離,而秦軍也中計,對戰略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章邯首戰敗後忙於退縮,正好給了項羽可乘之機,調轉頭就把被陳餘牽制的王離打了個滿地找牙,接下來,秦軍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頓時潰不成兵。

爲何會潰不成兵?四十萬大軍確實不少,但處在古代那種信息不通的環境下,一處的崩潰慌亂很容易造就整個營的崩潰慌亂,繼而會引發整個大軍的徹底慌亂。

秦軍還有個更致命的大錯:王離率領的北地邊防軍隊,實力雖然兇狠,但他們常年是以野戰爲主,防禦攻堅方面的經驗少之又少,並且還是大老遠的趕過來,處於戰鬥實力的疲憊期。

如果換成中原戰爭經驗豐富的章邯部,秦軍也不會如此迅速的潰敗,但此時此刻,大局已定,說什麼都已晚。

當然,鉅鹿之戰的獲勝,一方面,離不開陳餘的浴血混戰,不管前面是刀山還是火海,只有一個目的“往前衝”。

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一旁觀望的各路諸侯,幾十萬的諸侯雖然硬戰不行,但撿便宜特別擅長,眼看秦軍敗相顯露,都紛紛而上痛打落水狗。

秦軍的潰敗,也就一發不可收拾,秦朝的命運,也很難扭轉。

覆盤鉅鹿之戰這場大戰,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成語“破釜沉舟”,把這場戰役的獲勝,歸結於一場搏命的豪賭。

但回過頭來,對過程的仔細解剖,不難發現,看似過程瘋狂,看似結果驚人,其實隱藏着一個千古不變的道理:以謀爲上,先謀而後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