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场以以少胜多而著名的战役,它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它的结果也出现了惊人般的奇迹。

摔碗、砸锅、沉船、烧军营,区区几万楚军灭掉几十万秦军,如此天方夜谭、不可思议的事情,项羽却做到了,刚好正应了“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老话。

不管战术如何成熟与经典,想要取得胜利,心智和手腕必不可少,但本质的核心还是在于过硬的战斗实力。

就拿与“破釜沉舟”齐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一战”来说,韩信用了此战术就胜了,但几百年后的三国名将徐晃用了却输得有点惨,被黄忠和赵云打了个落花流水。

徐晃都如此,更不必谈其他人。

因此,不得不佩服项羽强悍的战斗力和高超的战略、毒辣的眼光。

过硬的战斗实力是巨鹿大战取胜的关键。

对于项羽的实力,历史上记录的大多是他个人战斗力的强悍与惊人。

往往忽略了他麾下的那些精锐将领,忽略了他们战场上过硬的战斗实力。

而这场经典大战取胜的关键在于后者。

项羽麾下的精锐都是核心嫡系,也是我们常说的“江东子弟兵”。

这支军队承载着项氏一族复国的理想,是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精心打造。

加上吴地民风的彪悍,每个士兵都是优中择优、精中选精,经过长期的严格操练、残酷的打磨,不管是个人的战斗实力还是整体的凝聚能力,水平都已达到巅峰,好比铜墙铁壁。

这个铜墙铁壁实力到底有多强?想想当年,项羽被汉军精锐兵力围困,他只带了二十八个残兵,却依然使得汉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硬是突围至乌江。

穷途末路时,战斗实力都能如此,何况巨鹿之战时,这支军队的战斗实力正是顶峰时期。

当时恰好掌握这“铜墙铁壁”的,又是秦末农民战役中的著名将领项羽。

项羽在军事上的才能,几千年来都是被公认的。

虽然也有各种小毛病,但他的战略眼光、战术水平却都是个中楚翘。

巨鹿之战时,项羽才二十七岁,但战机的把握能力和毒辣的洞悉能力,更是发挥到极致。

也只有如他般强大的人物率领的实力铁军,才能打赢这场高难度的战役。

即便如此,这场高难度战役能够取胜,也跟当时的战争形势息息相关。

虽然当时称的是四十万秦军,但真正参战的人数,远没有四十万这个数。

章邯虽然作为秦军的主帅,但却率部队在巨鹿南部驻扎。

而在巨鹿战场上,与项羽直面对决的,是秦军的将领王离,他率领的部下是秦国北地的边防军队。

由这支军队将巨鹿城包围,等待着项羽的进攻,整个大军人数应该不超过二十万。

这样的部署,相当于秦军规划了两条战线,虽然本意是想下盘大棋,把楚军一举消灭。

但实际上,却把项羽伺机偷袭的难度降低了。

秦军这样的部署,可能会觉得他们胃口大才大败,但实际上也还有其它的因素在里面。

一方面,赵国虽被困于巨鹿,但抵抗非常的惨烈,就像一块硬骨头一样,秦军一时半会难以咬下,只好拿来当诱饵。

另一方面,对赵国的救援,除了项羽,还有各方各路的诸侯,各路人数加起来总数也不低于三十万,虽然说是一群乌合之众,但该有的规模摆在那,所以围城打援更保险。

作为楚翘军事家的项羽,洞悉了战略中的这个漏洞:秦军两路相互呼应,好比一把老虎钳,但如果连接钳子的零件出了问题,它就会即刻散落。

所以项羽就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派英布率领两万士兵,突袭连接两路秦军的甬道,果不其然,秦军的甬道处于“薄弱”状态。

而恰在此时,赵国的陈余也请出战,于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招计划就开始了。

因此,中国历史上令人震惊的一场战役出现在了我们面前:项羽以八千子弟兵为基本核心,率领三万精兵,烧掉了所有船只,仅仅只带了三天的干粮,发起了玩命式的进攻。

这种进攻看上去很疯狂,但它的每一步都已精准设计好:英布先袭击甬道,然后项羽集中力量攻下甬道,陈余去牵制秦将王离,而秦军也中计,对战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章邯首战败后忙于退缩,正好给了项羽可乘之机,调转头就把被陈余牵制的王离打了个满地找牙,接下来,秦军悲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顿时溃不成兵。

为何会溃不成兵?四十万大军确实不少,但处在古代那种信息不通的环境下,一处的崩溃慌乱很容易造就整个营的崩溃慌乱,继而会引发整个大军的彻底慌乱。

秦军还有个更致命的大错:王离率领的北地边防军队,实力虽然凶狠,但他们常年是以野战为主,防御攻坚方面的经验少之又少,并且还是大老远的赶过来,处于战斗实力的疲惫期。

如果换成中原战争经验丰富的章邯部,秦军也不会如此迅速的溃败,但此时此刻,大局已定,说什么都已晚。

当然,巨鹿之战的获胜,一方面,离不开陈余的浴血混战,不管前面是刀山还是火海,只有一个目的“往前冲”。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一旁观望的各路诸侯,几十万的诸侯虽然硬战不行,但捡便宜特别擅长,眼看秦军败相显露,都纷纷而上痛打落水狗。

秦军的溃败,也就一发不可收拾,秦朝的命运,也很难扭转。

复盘巨鹿之战这场大战,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成语“破釜沉舟”,把这场战役的获胜,归结于一场搏命的豪赌。

但回过头来,对过程的仔细解剖,不难发现,看似过程疯狂,看似结果惊人,其实隐藏着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以谋为上,先谋而后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