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川报观察记者 刘春华 徐中成 向宇 陈露耘

“百县千村行”在阿坝州壤塘县采访过程中 ,我们发现脱贫攻坚不仅仅从经济上为当地群众带来增收机会,更有群众因此获得学习机会,人生轨迹和命运前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小伙更滚就是其中一位。

手捧证书的更滚

9月11日下午,我们来到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采访,走进唐卡画师更滚家里时,他正在专心致志在描唐卡。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画师。”更滚说,他是壤塘县尕多乡尕多村牧民家出生的孩子,从小帮家里人放牧。虽然很喜欢读书,还曾偷偷跑到学校去看别人怎么学习,但是因为家庭条件限制,一直没有获得上学的机会。16岁那年,他获得家人支持,到当地唐卡传习所学习画唐卡,命运从此改变。

唐卡传习所不仅有实操课,还开设了藏、汉文化课,更滚在这里学会了画唐卡和简单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他数次走出壤塘,前往上海、北京等地学习。

结束传习所的学习,成绩优秀的更滚被留在传习所工作,每月有基本工资3000元,加上唐卡销售提成,每年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万元。现在,他不仅会画唐卡,也会画国画,是壤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觉囊唐卡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目标,更是成为当地唐卡国画绘画的领军人物。

壤塘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壤塘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四川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壤塘县把文化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的路径之一,通过创办非遗传习所、建设文化产业园等,持续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全县有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等47个非遗传习所。同时以47个非遗传习所为平台,打造了集非遗技能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文化脱贫奔康于一体的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鼓励农牧民通过非遗传习所和文化产业园等平台参与文化保护传承,培育起一批文化发展“能人”和示范户,让文化不仅“富”群众脑瓜子,更“富”群众钱袋子。目前,全县已有3000余名农牧民群众从事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学习民间技艺,制作文化产品,拓宽增收门路。

“以前我是什么都不懂的放牛娃,是脱贫攻坚改变了我的命运,以后我会一直把唐卡画下去,传承下去,直到画不动的那一天为止。”更滚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