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有咬指甲、吃手指、抠鼻子的“小毛病”,任凭家长怎样纠正就是改不了,其实,这些行为往往代表了孩子当时的情绪。

我们先从孩子不同的行为来了解一下,这些“小毛病”背后的原因吧~

0-2岁左右的孩子吃手指

孩子在学会用手探索世界之前,口腔会在一定时期内扮演一个探索工具的作用,这个时期叫做“口欲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喜欢把所有触手可及的东西放进嘴巴里品尝,感觉其味道、质地、形状,并以此构建着对世界的认识,获得心理满足。

一般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在1岁之前会结束,但这期间如果被强行终止,则可能出现口腔敏感期滞后的情况,即会在1岁之后出现补偿性反应,如吃手指、啃指甲。

除了口腔敏感期,孩子在0-6岁间还会出现细节敏感期,即对细小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挖鼻孔”这一行为就是孩子细节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3-5岁的孩子啃指甲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2-3岁时,孩子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喜欢吮吸手指,只是在饿了、累了、疲倦了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出现有吮吸的动作,这个吮吸的动作会进而发展为啃指甲,也许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啃指甲,这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此外,当孩子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时也会出现啃指甲的现象。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潘慧主任指出,一般孩子缺锌、缺铁都会引起异食癖,也就是说孩子不喜欢吃正常的食物,嗜好吃一些非食物,如吸吮手指等。

入园的孩子最容易无意识啃指甲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他会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尤其是老师的要求有时候会让他无所适从,这些压力要找到通道释放出去。不光是啃指甲、吸手指,当孩子感受到压力时,还会通过眨眼睛、咬衣角、摩擦生殖器等一些小动作来释放。

所以家长们不必过于忧虑,也不要阻止或责备,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表现,尤其在孩子3-5岁这个年龄段尤为明显。

那么,家长该怎么对待孩子这种行为呢?在这里,小编列出了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适当进行正面引导

家长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说明这些不良习惯可能带来的后果,如通过显微镜或者绘本,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手上有很多“细菌怪”,告诉孩子手指甲上有很多细菌,吃进嘴里容易生病。只要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是可以纠正的。

寻找替代物,转变不良行为

及时转移注意力比反复唠叨更有用,针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给一个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针对年龄稍大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去做一件其他的事情,替代吃手、啃指甲的行为活动,比如“宝贝,帮妈妈把XX拿过来”,或者和孩子做一些需要用双手进行的游戏,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定期修剪指甲

家长要定期修剪孩子的指甲,因为当指甲折断时,会导致指甲粗糙和倒刺,加重孩子咬指甲的冲动。

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如果孩子是因为情绪压力而吃手指、啃指甲,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改善家庭环境,营造轻松的氛围。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人无完人,孩子身上的某些小毛病是特定年龄段才出现的,家长要放松心态,不要过于严苛地指责,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找到了更合理的情绪排解方法,像啃指甲、吃手指的毛病就会逐渐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