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代建國前後,面臨着內憂外患。尤其是要抵禦原來的蒙古勢力。爲了保護國家安全,抵禦外來侵略。明朝在長城的各個沿線設置了多個軍事防禦區,時人稱爲“九邊”。九邊在明朝的軍事以及國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被稱爲是明朝的馬奇諾防線。

九邊的由來

關於“九邊”的記載。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有許多的記錄,但是每種書籍的說法還各不相同。

在官方的《明史》中記載:剛開始設置了遼東、大同、宣府、延綏四個鎮,後來又相繼設置了甘肅、寧夏、薊州三個鎮,而後又在太原、固原設置了兩個軍事重鎮,稱爲是“九邊”。九邊就是九鎮,但是明朝在北方的軍事沿線上還不止設置了九個軍事重鎮。

關於“九邊”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九邊的具體設置完成是在明朝的嘉靖時期,這時的九邊剛剛初步建立起來,於是就開始有了九邊的說法,在明代的一些地圖集中就有了“九邊”的說法,《九邊圖論》就是這樣的一本地圖集,這本地圖集受到了統治者的推崇,以至於推動了隨後各類有關九邊地圖集的產生。

而後的《皇明九邊考》,這本書選用了大量的軍事資料,其中對於九邊的記載更加的完善和成熟。這個本書的作者是魏煥,作者將這九邊分爲遼東四鎮和寧夏三鎮,也就是根據這這九個軍事重鎮設置的時間先後來設置的。此後的軍事地理著作,例如《廣輿記》、《紀國雄略》中都延續了《皇明九邊考》中的說法。

到了明朝後期,九邊的軍事格局就出現了變化。《邊鎮地圖》出版於萬曆年間,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大九邊”的說法,這種說法與先前的兩種提法又有了區別。“大九邊”指的就是在北面的開平、興和,在西面有甘肅和寧夏,在東面有遼寧和遼東。像開平、興和、大寧就是這個本書中提出來的新觀點。

在嘉靖中期,因爲軍事上的需要,還出現了九邊十六鎮以及九邊七鎮的說法,這就進一步完善了原來舊有九邊的提法。但是因爲九邊的影響較大,所以我們一般都將明朝的軍事重鎮都稱爲是九邊。

前五鎮

遼東鎮是在洪武七年設置,還有總兵在廣寧城駐紮。在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派遣了當時的大將徐達到遼東鎮來覈對將士。洪武二十年,在大寧設置了北平行都司,到了正統元年設置了御史督撫的文官來協助管理。

遼東鎮所管轄的地方分爲遼河以東的平原地區還有河西走廊。從如今的鳳城市,向東一直到達山海關。遼東鎮起到的軍事作用不可低估,爲明朝的軍隊提供的後勤的補給,這就保證了戰爭的開展。後來與清軍的作戰中,明朝丟掉了西面的重要崎嶇,後來就形成了著名的關寧錦防線。

大同鎮也就是古代的雲中郡,因爲特殊的地理原因,北方的少數民族很容易從這裏進犯中原。所以,大同就是保護首都重要的軍事要地。在明朝初年,在大同鎮的東面和西面分別是大邊和西邊,而後又被捨棄。大同鎮從東面的天城一直到達宣府鎮。一共達到了六百多公里。

薊州鎮在永樂初年在此處設置了總兵官,在寺子谷駐守,到了景泰四年,又改到了三屯營城。成化年間設立了總兵官來駐守,成爲了重要的軍事重地。

宣府鎮在最早的更替比較繁複,一直到了嘉靖時期才徹底固定下來。在明朝建立初年,在此地設置了北平行都司,到了明成祖永樂年間改爲大寧都司。到了萬曆、嘉靖年形成了內邊,也就是著名的“內三關”,分別是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

延綏鎮在明朝初年就是重要的軍事重鎮,因爲在延綏鎮駐守故名,後來又將地理位置遷到了榆林,所以又稱爲是榆林鎮。在洪武年間在河套地區的北邊東勝城,到了永樂初年,轉移到了延綏。

延綏鎮向北一直到榆林,東面一直到了黃埔川,向西一直到達寧夏的河套地區。在成化年間,在成化年間,延綏鎮遷移到了榆林,還增加了三十多個營堡,一共達兩千多公里。

後四鎮

山西鎮又稱爲是太原鎮,還有一個稱呼爲三關鎮。三關是指的哪三關呢?三關就是當時所稱的外三關,分別是偏頭關、寧武關以及雁門關。在宣德四年,在山西鎮設置,總兵在偏頭駐守。山西鎮邊長達200多里,從西面的陽河爲西界,一直到樓口。在山西鎮設有駐軍。作爲大同鎮陷落後的第二道重要防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寧夏鎮也就是古代的河西,在明朝初年,政府派何福作爲當時的總兵。賀蘭山作爲寧夏鎮重要的自然防線,可以防止少數民族從黃河向中原進犯。從東到西,一共有八百多里。

固原鎮是開成縣所在的地方,在弘治年間,設置了固原鎮。長達蘭州、會寧幾千裏的邊界稱爲是“內邊”,同寧夏的邊牆“外邊牆”合稱作二邊。

甘肅鎮除了軍事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外,還扮演了與西域經濟往來的作用。在洪武年間,派了宋晟爲總兵來駐守。到了正統年間,又在此地設置了文官。邊長達到了800多里。

結語

可見,明代九邊的形成是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保衛了明朝不被外來侵犯,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九邊這些軍事重鎮需要大量的軍費,因此也加重來社會負擔。到了後期也只能是被捱打的份了。

參考文獻

《明史.兵制》

《中國邊疆圖集錄》

《四鎮三關志》

《山西通志》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