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到底殺害了幾個她的兒女?這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

首先,她曾經親手殺死了自己剛出生的女兒,藉此扳倒了王皇后;後來她又將二兒子李賢流放巴蜀,並逼其自盡而死,這兩點在歷史上有很明確的定論,不需要過多討論。但是,關於她是否曾經殺害大兒子李弘,歷史界卻一直存在爭議。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長子,他很小的時候就被立爲太子,並且被寄予厚望。唐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李弘隨駕遊幸東都洛陽,卻突然猝死於合璧宮中,時年只有24歲,死後被追諡爲孝敬皇帝。關於他的具體死因,史書上記載不一。

首先,《舊唐書》將李弘的死因歸結爲"舊疾增甚"。意思是說,李弘一直就身體不好,患有舊疾,最終導致突然病發而亡。而《新唐書》、《資治通鑑》、《唐會要》等史籍卻採用了唐德宗時期宰相李泌的說法,認爲李弘是被武則天毒殺而亡的:天后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李弘),立雍王賢爲太子。

可是,李泌生活的年代距離武則天和李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80多年。很顯然,他的言論無法令人足夠的信服,不能成爲武則天殺害李弘的直接證據。

那麼,面對史書中不同版本的記載,我們應該相信哪一個呢?李弘到底是因爲生病而死,還是死於武則天的毒殺呢?

1995年,考古學家在西安發現了一座唐代的古墓,墓主人的名字叫做閻莊。在這座墓中發現了一座石碑,上面的墓誌碑文揭示了武則天毒殺李弘的罪證。

這個閻莊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原來,閻莊是唐初名臣閻立德的兒子,大畫家閻立本的侄子。他曾經擔任過一個很特殊的職位,就是李弘太子府中的太子家令。所謂太子家令,我們可以理解爲太子府中的管家。可以說,閻莊是李弘的身邊親近之人,他和李弘之間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除此之外,閻莊還有另外一個非常令人生疑的特殊之處,那就是他也曾經隨着李弘一起去過東都洛陽,同樣也死於上元二年,而且他的去世時間僅僅比李弘晚了4個月的時間。

閻莊的墓誌全名叫做《大唐故太子家令輕車都尉閻君墓誌銘》,記錄了閻莊一生的經歷,在這篇墓誌銘中,關於閻莊的死有這樣的一段記載:"豈意彼蒼冥昧,福壽徒欺,積痗俄侵,纏蟻牀而遘禍;浮暉溘盡,隨鶴版而俱逝。上元二年從幸東都,其年九月廿一日,遇疾終於河南縣宣風裏第。"

在這段話中,最關鍵的兩句就是"纏蟻牀而遘禍"和"隨鶴版而俱逝"。根據歷史學家的解讀,所謂"蟻牀"和"鶴版",都是指的棺材,也就是李弘死後享用的棺槨。這兩句話隱晦的指出,閻莊之所以會死,是因爲被糾纏進了李弘之死的事件,因此"遘禍"而死,最終隨着他的主人李弘"俱逝",也就是一同死去。

而在後面的一句話中,墓誌還特意強調了閻莊也曾經在上元二年"從幸東都",好像是更加隱晦的提醒旁人,閻莊的死和從幸東都一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李弘也恰恰也是死於"從幸東都"期間。

閻莊墓誌的作者名叫李儼,他當時擔任的官職是太子東宮的率更令。可以肯定的是,李儼親眼目睹了閻莊之死的整個過程,他這篇墓誌撰寫於閻莊去世的不久之後,可謂是記載李弘和閻莊死因的第一手史料。

由此可見,閻莊很可能就是因爲知道了李弘的真實死因,並且表達出了對主人的哀傷之情,而最終被武則天滅口的。

另外,還有一個證據可以對這個結論進行佐證。在閻莊死後,閻家將他的名字從族譜中抹掉了。閻莊的叔叔閻立本是唐朝的宰相,按道理閻莊的名字應該被記入《宰相世系表》中,但在《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中卻完全看不到閻莊的名字。我們可以推測,閻家必然是知道了閻莊的死亡原因,迫於武則天的壓力,最終將他從族譜中除名,避免受到政治上的牽連。

那麼,武則天到底有沒有殺害李弘的動機呢?按照《舊唐書》記載:上元二年,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成爲"二聖"。帝欲下詔令天后攝國政,中書侍郎郝處俊諫止之。

可以看出,上元二年這一年,恰恰正是武則天開始垂簾攝政的關鍵一年。唐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便打算下詔讓武則天總攝國政,但卻遭遇了朝臣的反對。

爲什麼會有人對此提出反對呢?當然是因爲在當時的大唐帝國還有一位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他就是太子李弘。當時的李弘已經24歲,具備了獨立執掌朝政的條件,也早已被當做儲君培養多年,無論是年齡還是經驗都已經具備了接班的條件。假如唐高宗此時駕崩,李弘應當會毫無阻力的登基,而且不需要武則天進行垂簾聽政。

正因如此,權力慾極其膨脹的武則天爲了達到臨朝稱制的目的,不得已而毒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而閻莊作爲其中的知情者,後來也因爲此事而被武則天滅口。李儼在爲閻莊撰寫墓誌時,將這段歷史用一種非常含蓄的語言記錄了下來。

墓誌與史書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刻寫後立即埋入地下,而不是像史書一樣在世間流傳。這樣一來,墓誌中的史料就很難被當時的執政者發現,也無法進行篡改。這也是爲什麼李儼敢於將這段話寫在閻莊的墓誌之中,而不怕受到武則天的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