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清聖祖康熙帝玄燁駕崩於暢春園,根據《上閣內諭》和《清世宗實錄》來看,康熙帝駕崩的有些突然,並沒有留下親筆遺詔,當時在場的也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一人而已,隆科多先是口頭宣佈康熙遺命,立四阿哥胤禛爲繼承人,三天以後,康熙遺詔才正式寫出並頒佈天下。

雍正帝在繼位之初,也承認了隆科多一人在場聆聽遺命的說法,但到了雍正四年,隨着八爺黨被清除,雍正的說法改爲是康熙帝召見了諸位阿哥和隆科多,當衆宣佈立他爲繼承人的。

等到雍正七年,徹底坐穩皇位的雍正,進一步完善了雍正四年的說法,具體說出了在位七位阿哥的名字,最後這一說法記載入《清聖祖實錄》。

可以說當時不同史料之間的記載是自相矛盾的,但雍正完善後的這個說法,很明顯經不起推敲,康熙帝駕崩時根本沒那麼多阿哥在場的,像雍正的兒子乾隆帝在位時期,談及雍正的繼位,都沒有以這個說法來佐證父親雍正的繼位沒問題,而是這般說道:“聖祖大漸,授位皇考,其時系內大臣隆科多宣傳顧命”。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歷史上雍正繼位有着是否篡位的爭議,的確不是一個康熙遺詔可以證明的,畢竟這不是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在場唯一證人隆科多口頭宣佈的遺命,三天以後根據隆科多所說的內容,康熙遺詔才正式出現,當然就事論事來說這只是證明有所爭議,並非代表雍正就一定是篡位了。

同時這更是說明了在康熙、雍正二帝皇權交替之際,九門提督隆科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相當關鍵的一個人物,因爲康熙帝駕崩時,就他一個人在場,說直白點就是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可以說隆科多當時有着很大的選擇權,身爲九門提督,手握兵權有着自保之力,有着這一保證,他甚至可以利用自己是唯一人證的優勢來操縱皇位繼承人選,結果是隆科多最終倒向了老四胤禛,而非實力雄厚的八爺黨,而且是相當堅定的支持老四。

爲什麼隆科多不選擇實力雄厚的八爺黨呢,今天宋安之來分析一番。

其實關鍵在於八爺黨實力太雄厚了,不只是有着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共四位皇子,還有很多顯赫的王公大臣支持,這其中不少大臣的官階和地位都在隆科多之上,所以即使隆科多支持老八或者老十四登上皇位,立下首功,也很難在這個龐大利益集團中居於重要地位。

而老四的集團相對來說遜色太多了,如果說隆科多倒向老八集團是錦上添花,那麼他倒向老四集團肯定是雪中送炭,所以他自然是要將這件事利益最大化,最終選擇了相對來說可以獲得更大回報的老四一方。

而隆科多這一做法,自然換來雍正的投桃報李,在雍正繼位之初被下令與大學士馬齊總理事務,並且承襲一等公的爵位,還加授爲吏部尚書,可謂是位極人臣。

而且雍正不稱呼其名,是稱呼他爲舅舅。當然說起來這二人的關係的確可以說是舅甥關係,因爲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之弟,而雍正則是由孝懿仁皇后撫養長大,所以相比之其他皇子,隆科多與老四自然更加親密,這點可以說也是他之所以倒向老四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當時清廷銓選官吏,隆科多甚至都可以不加請示而加以干涉,被稱之爲“佟選”。

當然這只是暫時的,因爲隆科多功高震主加之飛揚跋扈,甚至分享了雍正的部分皇權,因此在雍正五年被清算,而當時他的41款重罪之中,有着這麼一條:“妄擬諸葛亮,奏稱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

這個罪名,其實反應出了一些非同尋常的重要信息,表面來看是隆科多借着擁立之功是飛揚跋扈不知天高地厚,但背後深思來看,這個康熙駕崩時在場的唯一大臣,如果公事公辦,按照正常程序擁立雍正,何至於如此呢,如果他是爲了自己個人利益公權私授的話,則是很有可能這般自持擁立之功的,所以是自比諸葛亮,並且因此被收拾。

當然無論隆科多是公事公辦,還是公權私授,從現實角度來看,他之所以堅定的支持老四,關鍵原因還是在於這樣可以使他利益最大化,但是他忽略了人性的複雜,最終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