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每每在歷史書上看到古人把貝殼當錢用的時候,我就想穿越到古代,去海邊隨便撿撿,那樣我就可以成爲有錢人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是,連專家都說“不撿纔是聰明人。

至於爲何如此,我們不妨先看看一個現代的反面案例。

2013年的時候有一個報道,一位70多歲的老人,通過自己獨特的繪畫天賦,畫出了各個版本的人民幣的母版,並製作成了膠片,最終通過這些膠片造出了2個多億的假幣。

不過在這些膠片中,有一套膠片因爲一個細節問題而露出了馬甲,最終這位70多歲的老漢被警方抓獲。

當這起案件曝光之後,許多人都爲之驚歎,但也感到惋惜,能夠把錢都畫出來,想必他的繪畫造詣非同一般,如果能走正途,說不定就是位大師了。

言歸正傳,現在錢幣的防僞技術如此高超,尚且會被作假,那麼古人使用貝殼當錢用的時候,難道就沒人去海邊撿?要知道古代沒有過度捕撈這個概念,那貝殼還不到處都是?

貝殼

其實這問題被我們想得簡單了,雖然時代不同,但人終究是人,古人也不傻,也會通過各種方式去規避這個問題。

古錢幣專家介紹,上古時代的人們,是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進行交易,不過這裏就存在一個認知差,一件物品在我的眼中也許無比珍貴,但在別人的眼中卻一文不值,也正因如此,大家在交易的時候經常鬧出矛盾,甚至大打出手。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商朝開始就一直尋找一種可以讓所有人都認同的交易工具,這時貝殼就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古人使用的貝殼基本都是海貝,雖然種類很多,但在使用上則分爲大、小兩種,比例爲1:2,也就是兩枚小貝可以兌換一枚大貝。

之所以選擇貝殼,除了貝殼在古代的特殊含義之外(貝殼在古代代表女陰,使用貝殼符合大衆認同),它的外形美觀,且堅硬耐磨不易碎壞。

那麼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既然貝殼產自大海,那麼居住在海邊的漁民豈不是富可敵國了?別說在物產豐富的古代,即便是現在,貝殼也是隨處可見。

對於這個問題古錢幣專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三大難題

首先古代地廣人稀,商朝的總人口不過800多萬,還不如現在的一個二線城市的人口總數。另外商朝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區,漁民也大多都是在江河中捕撈,因此普通人是很難接觸到海貝。

第二,不是所有的貝殼都可以當作貨幣,能夠作爲貨幣的貝殼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比如大貝幣中的虎斑寶貝、蛇首眼球貝等貝類,也是普通人根本不認識,也不懂的。

即便是有懂行的,沒有國家力量的支持,普通人也沒辦法找到,因爲這裏面的許多貝殼都生活在水深40米的岩石以及珊瑚質底,並非我們所理解的去海邊隨便撿。

第三,即便是有人真的找到了可以用作貨幣的貝殼,但國家收集來的貝殼還需要經過加工,比如打磨,鑽孔等,稍有不慎貝殼就會損壞,這也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因此,古人不去海邊撿貝殼纔是聰明的,不然生命受到危險不說,還可能被官府發現並處罰,要知道,商朝的五刑可不是喫素的。

小結

說到這裏,想必大家也都瞭解了,古人也是非常聰明,也很懂規矩。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正是在這種智慧之下,我們的華夏民族才得以幾千年沒有斷層,流傳到如今,也是讓世界爲之讚歎我們的智慧和正直。

參考資料:《史記》、《錢幣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