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武則天都是中國唐代著名的皇帝,這倆人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這倆人的著作,他倆曾先後各自寫過一部書,這兩部書都是給人立規矩的著作,但是李世民的著作得以流傳千古直至今天,而武則天的著作卻早已亡失。

李世民的著作叫《帝範》,武則天的著作叫《臣軌》,這兩部書分別寫了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帝範》乃是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一部書,這部書簡言之就是爲皇帝立規矩的書。

他在給自己的後代的遺言中如此評價此書:“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

意思就是我這輩子的執政經驗和做皇帝心得的精華,都在這部書中,我無所謂保留,都寫在裏面了。

作爲開創了的大唐帝國和貞觀之治的一代帝王,李世民的執政心得自然非同小可,這部《帝範》就是李世民爲後世子孫立下的規矩。

《帝範》篇幅並不太長,但是很精煉,修身、治學、用人、管理、農業、軍事、文化等各個層面,概括總結了自己的心得。

簡言之,李世民認爲皇帝應該節儉不能奢侈,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要善於用人選人,能納諫,對於官員要加強管理,對於百姓要格外重視,農業是重點,軍事文化也不能偏廢。

可以說,這是一部皇帝執政的規範手冊。

而武則天的《臣軌》則與李世民的《帝範》相反,如果說《帝範》是給皇帝立規矩,那麼《臣軌》就是爲官員立規矩。

武則天的《臣軌》原貌已經無法看到,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這部書早已消逝在歷史之中。

按照史料加載,《臣軌》是武則天撰寫,要求百官遵守的一部書,裏面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對於百官的言行、廉政和生活問題都進行了一一規範。

這部書可以說是古代皇帝心目中理想官員的規範手冊。

《帝範》流傳而《臣軌》亡失,有人認爲是《帝範》寫得好,《臣軌》寫得差,還有人認爲李世民嚴於律己,得到了大家認可所以《帝範》得以流傳,而武則天嚴於待人寬裕律己,大家很反感,所以《臣軌》亡失。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就會明白,《帝範》的流傳和《臣軌》的亡失是一回事。

中國古代皇帝不像日本“萬世一系”,而是有德者居之,從秦始皇到滿清,兩千年封建帝制,皇帝換了一家又一家,換了一人又一個,唯有官僚體系千年長存。

《帝範》嚴格要求皇帝,誰喜聞樂見?《臣軌》嚴格要求官僚,誰又心中不滿?

所以,《臣軌》之不傳實在是讀書人不喜歡這部書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