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英法殖民者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藉口,炮轟廣州城,從此爲第二次鴉片戰爭拉開了序幕,此時清朝國內,也是面臨着太平天國起義的內亂,在內外交困下,疲軟無力的清廷可謂是應接不暇。英法聯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到了1860年,列強佔領大連灣,封鎖渤海,並正式登陸大沽口,直指都城北京。

儘管統帥僧格林沁、樂善等人拼命抵抗,但是到了1960年8月24日,天津依然被攻佔,皇城就在眼前,大軍將至,咸豐驚恐萬分,一邊派遣大臣求和,一邊匆匆逃往熱河。

爲何清軍如此脆弱?首先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中外武器差距最爲懸殊的一次作戰,相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的武器,並沒有進化多少,反而是西方裝備不斷革新,英法裝備了當時最爲先進的後裝線膛炮和榴彈,以及米尼步槍。

至於第二點,清軍能夠打仗的,除去衝在前面的蒙古騎兵以外,剩下的就只有綠營和八旗,以及各地拉來的一些民團鄉勇,然而事實上八旗早在康熙征討三藩的時候,就已經嚴重腐化,而綠營也逐漸失去了戰鬥力,無比脆弱。

至於清朝真正有戰鬥力的,是南方的12萬精銳,也正是曾國藩率領和組建的湘軍,那麼在聯軍追殺咸豐的時候,爲何手握重兵的曾國藩,卻選擇見死不救呢?就讓我們好好來分析一下。

此時內外受敵的清朝,內有農民起義,外有邊寇擾關,如果是明末崇禎帝看了,恐怕會高呼:你們也有今天!,太平天國和捻軍依然佔據着將近半壁江山,事實上,曾國藩率領的湘軍主力隊伍,正在和太平軍爭奪安慶展開激烈的交鋒。

當時的安慶,是太平天國最爲重要的門戶,拱衛首都天京的重鎮,因此太平天國的幾支最爲強大的部隊,陳玉成守城,李秀成則從江西進軍湖北,試圖牽制清軍兵力,然而湘軍裝備引進了西方強大的火器,而且戰鬥意志,也絕非八旗綠營同日而語,安慶的攻陷,正指日可待。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1860年8月25日,在八里橋之戰開戰的前幾天,曾國藩卻接到了咸豐的聖旨,即刻率領大軍勤王:“兼程前進,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

咸豐的意思很明白,眼下洋人都快打首都了,再這樣下去大清就要亡了,你還惦記着那太平天國幹嘛呢?還不趕快回兵來救!

然而曾國藩面對這一道聖旨,卻猶豫了。他猶豫的道理,同樣也有幾點,第一點,眼下安慶即將攻克,太平天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如果放棄攻打,那麼必定會給他們死灰復燃的機會。

第二點,則在於那一道聖旨,咸豐要求他將兵權“交勝保調遣。”

勝保何許人也?他是滿洲鑲白旗的清軍統帥,同時也是最爲敵視湘軍的人,當時清軍戰鬥力疲軟,不得不啓用曾國藩的地方武裝來制衡叛亂的時候,勝保是反對最爲激烈的一個,他不願看到漢人官員掌握太大的兵權,而在之後湘軍征討過程中,勝保作爲大臣,更是極盡詆譭和迫害之能,偏偏自己在和太平天國作戰當中,卻又屢戰屢敗,時人謂之曰“敗保”。曾國藩也明白,一旦入京,自己的兵權,肯定會被勝保所侵奪。

而第三點,曾國藩作爲老臣,實在是太瞭解聖上和那幫大臣的心思了,當下朝廷表面急着和洋人議和,實際上就是打算無條件接受列強提出的一系列條件,等到曾國藩帶兵回京,可能和約已經簽署,說不定他人還要安他一個“救援不力”的罪名,將不平等條約簽訂的鍋,。甩在他的頭上。

但是天子之命不可違,對此曾國藩怎麼做的呢?一個字:拖。他和幕僚李鴻章兩人一合計,決定“按兵請旨,且無稍動。”

意思也很明白,儘管大軍沒有啓程,但是曾國藩派遣京城的聯絡使卻上路了,以帶兵不足以勤王,同時避免太平天國趁亂追擊爲理由,希望朝廷重新頒佈命令,做出後續的調整。

事實上,這也見證了曾國藩的智慧,沒過多久,北方就傳來了議和的消息,曾國藩沒有了動身的必要,至於咸豐,本來就有天平天國要對付,對於有兵權在手的曾國藩,也就更無可奈何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