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的“國祚”一直以來有爭議,如果從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爲沙皇算起,沙俄存在長達370年。然而,俄國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帝國並得到歐洲承認還是在1721年,這一年,沙皇彼得一世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俄羅斯帝國這一國號正式確立。

從1721年到1917年的近二百年中,沙俄積極投身歐洲事務,尤其在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衝突中總能出現俄國人的身影。其中,有三場戰爭對改變歐洲版圖甚至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而在這三場戰爭的關鍵時刻,沙俄都無一例外反水,“歐洲憲兵”由此招來盟友一片叫罵。

七年戰爭

發生在18世紀中期的“七年戰爭”,這是歐洲列強爲爭奪利益在世界各地進行的一場混戰,主要戰事集中在1756年—1763年這七年,參戰國多達十幾個,戰場遍佈歐洲、中北美洲,非洲西部、印度、菲律賓等地,稱其爲早期的一場世界大戰也不爲過。

在歐洲戰場,列強通過外交革命”形成英國、普魯士爲首的陣營和以法國、奧地利爲首的陣營。 起初,俄羅斯與奧地利結盟,在戰爭前期的拉鋸戰中還起到很大作用。

1761年5月,奧地利和俄羅斯軍隊會合,完全切斷了東普魯士和勃蘭登堡的聯繫,兩國準備佔領柏林。連喫敗仗的普魯士瀕臨絕境,腓特烈二世幾近崩潰,連英國朋友都準備拋棄普魯士了。

關鍵時刻,“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上演了。1762年,親普魯士的彼得三世即位沙皇,作爲腓特烈的崇拜者,彼得立刻反水,宣佈停止與普魯士的戰爭,甚至把攻佔柏林的俄國軍隊交給特烈指揮,普魯士終於起死回生。

據此,183年後的1945年4月,柏林再度被俄國人包圍,第三帝國的元首還幻想出現“奇蹟”。沙俄倒戈一擊不可避免引來奧地利和法國一片叫罵聲,但通過這場戰爭,沙俄不僅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還由此贏得了與普魯士的“深厚友誼”。

拿破崙戰爭

1805年海戰失利後,爲應對歐洲列強的聯合封鎖,拿破崙改變戰術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1807年,拿破崙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簽訂了《提爾西特條約》,至此,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結成了“反英同盟”。

加入拿破崙的“大陸體系”後,俄羅斯隨後向英國宣戰。作爲回報,沙俄也獲得不少利益,期間相繼吞併了芬蘭、比薩拉比亞、阿塞拜疆等領土。然而,亞歷山大一世仍對法國盟友抱怨“從聯盟中得到的太少”。

1811年,俄國突然宣佈退出“大陸體系”,隨即恢復中斷已久的與英國的商貿關係。公然反水對抗法蘭西帝國,拿破崙勃然大怒。1812年6月,拿破崙以破壞大陸體系爲由,集結六十萬大軍進攻俄羅斯。

戰爭過程衆所周知,拿破崙最終帶着2萬殘兵撤出俄羅斯。俄軍追擊着法軍一路西進,攻陷巴黎後,亞歷山大一世以反法聯軍總司令的身份在巴黎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同上次救了普魯士一樣,沙俄這次救了英國,“歐洲憲兵”果然名不虛傳。

俄國人這次反水一舉扭轉了歐洲戰局,整個歐洲的命運都掌握在“反法同盟”盟主的手中,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儼然成了“歐洲的救世主”。

一戰

一戰期間那次“反水”可能有點牽強,因爲當時沙俄變成蘇俄了,不過這都是俄國人乾的事。1917年是對一戰戰局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長達300多年的俄國君主專制統治宣告結束。

當年4月,美國參戰,勝利的天平似乎向協約國傾斜,但兩大陣營依舊打得難解難分,雙方都清楚,誰能挺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

半年後,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奪取了政權。當年底,蘇俄就開始和同盟國進行停戰談判,經歷一番博弈,在德奧聯軍兵臨彼得格勒城下的情況下,蘇俄與德奧在1918年3月簽署了停戰和約。

一紙佈列斯特和約,蘇俄喪失四分之一領土並付出六十億馬克戰爭賠款。關鍵的是,蘇俄據此單方面退出了戰爭,協約國頓時傻眼了,西線的英法聯軍對付兩線作戰的德軍還力不從心,從東線騰出手來的上百萬德軍掉頭而來,這仗還怎麼打?

蘇俄脫離了協約國陣營,東線似乎安靜下來。然而,俄國人的“反水”徹底激起衆怒,英法隨即以保護戰略物資爲由出兵摩爾曼斯克,美日也在遠東登陸,“十四國武裝干涉軍”蜂擁而至。國內,蘇俄反對勢力紛紛起兵,一時間蘇俄大地戰火連天。

好在協約國最終僥倖獲勝,當年底,同盟國投降,蘇俄意外獲得驚喜,隨即宣佈廢除年初簽訂的條約,所有割地賠款統統不算了。這次反水要說有什麼損失,那也只是名聲不好,不過這對俄國人來說應該不叫事。相關視頻:改變歐洲歷史的三場戰爭,重要關頭,沙俄爲何總是選擇“反水”?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請多指正 ;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