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到的南海臺風新生兒

今天凌晨加強成8級熱帶風暴

剛上戶口,獲得編號和名字:

今年第11號颱風“紅霞”生成

今天(16日)13時

“紅霞”位於珠海東南偏南方1070公里

由於它增強的速度比預期略快

中央氣象臺繼續上調強度預測

認爲“紅霞”可以增強到12-13級

路徑方面,沒有大的改動

目前副熱帶高壓較爲強盛且穩定

在副熱帶高壓氣流的引導下

“紅霞”將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

穩步趨向海南南部海面

17-18日距離我市最近(約700公里)

而後在越南中部沿海登陸

17日起北方有弱冷空氣南下影響

會和颱風外圍環流疊加

17日凌晨起

珠海降雨趨於頻密,風力逐漸加大

17-19日

海面最大陣風可達9-10級

並伴有明顯降雨

20-21日

颱風尾部的季風氣流持續影響

珠海仍有驟雨和雷暴

市氣象臺於9月16日10時45分發布

珠海市颱風白色預警

後續會視颱風情況和本地的風雨

考慮是否需要升級預警~

颱風來臨

很多人都會緊盯“颱風路徑圖”

但是有沒有認真想過:

這個圖是誰做的?多久更新一次?

怎麼才能看出名堂?

颱風路徑圖,形形色色的路線,本質上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定位點,連線出來的。關鍵就在於,這些“點陣”——颱風每個時刻的定位點,是怎麼做出來的。

【颱風定位是技術活】

打個比方

我畫個圈圈遞給你,讓你找出圓心

能保證找準嗎?顯然不容易

颱風中心在哪裏

氣象部門要找準,也非易事

以“海高斯”爲例,登陸前的雲系並非完美對稱,不同人(或算法)可能得到不同的中心位置,定位必然會有偏差。偏差20公里,可能就是登陸珠海或台山的區別。氣象部門必須小心謹慎,需要綜合參考衛星雲圖、雷達、自動站分佈等探測手段。

海高斯登陸時的自動站風力分佈

【颱風定位,需要"費點時間"】

要確定颱風位置,首先要有探測資料。一陣風吹來,風速計測到了,要傳輸回服務器,再呈現到氣象部門值班人眼前,本身是需要時間的。比如自動站數據要3-5分鐘,雷達圖要6分鐘,衛星雲圖要30分鐘。

天氣雷達360度掃描一圈,要6分鐘

颱風定位的判定和發佈,也繞不開人的勞動,這也要費點時間。預報員要查看各類資料,最終向社會發布,少也要幾分鐘時間。譬如,凌晨3點的颱風探測數據,03:05傳到預報員手中, 03:10預報員確認定位並對外發布,再傳輸到各路“颱風路徑圖”小程序。算下來,至少也要10分鐘。

萬一碰到工作量比較大的

像是雲團不對稱的

距離太遠探測不到的

需要同時發佈預報數據的

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紅霞"16日3點的雲圖,中心在哪裏?確實難找

颱風03:00的位置,03:46對外發布

如果你剛好在03:30查看

卻只看到02時的數據

看似個把小時都“沒更新”

實際上,這是氣象業務的正常情況

建議耐心等待

【統一口徑,中央氣象臺權威發佈】

颱風定位有難度,有誤差

如果每個省、每個市都來做

可能會有千奇百怪不同的結果

後來中央氣象臺決定了

在中國內地,由他自己來做權威發佈!

無論是珠海臺風網,還是溫州颱風網

都必須以中央氣象臺的數據爲準

中央氣象臺發佈時間稍遲

全部xx颱風網也會跟着延遲

不是xx市氣象局偷懶不更新

而是中央氣象臺確實還沒忙完啊...

【更新頻次:最快1小時更新一次】

根據颱風的位置和強度

中央氣象臺更新路徑的頻次不同

對於8級以上的颱風,如下圖所示

越是近海,更新越頻繁,最快1小時一次

對於7級或以下的熱帶低壓

即便是近海,也是3小時一次

【更應關注颱風對本地影響】

颱風越近,風雨越大

一般情況確實如此

但偏偏就有些颱風不同

比如“紅霞”就有弱冷空氣南下疊加

同樣會帶來大風大雨

不能看它路徑離得遠,就疏忽大意

俗話說,小心淺水浸死人

只關注颱風路徑,防災工作容易陷入死衚衕,萬一碰到下面這種超級"繞路"颱風,光看臺風路徑圖都繞暈了:能確定何時要撤離人員,何處要加固設備嗎?難,太難了。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防禦工作,從本地的風雨情況着手

無論颱風怎麼繞

本地要起風,我們就防風

本地要下雨,我們就防雨

這纔是科學的防颱風思路

來源:珠海氣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