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二、“规律”也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种规律,只有顺应规律做事才能有可为,这叫顺势而为,逆向规律做事会举步维艰、走向毁灭。

一蹴而就的想法就有违背规律了,因为不管做什么事都是需要积累的,

不可能一下子就一步登天,不可能不经过积累沉淀就能把事情做出成果。

顺应“规律”,懂得“规律”。

我个人比较推崇马克思的“唯物论辩证法”,这套先进的思想理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成为了我的思想武器,让我不被其他思想给误导。

就是这样的思想武器才使我不至于变得肤浅庸俗,看待事物,更追求于本质与真理,指导我更加正确的思考。

里面所阐述的规律也是对我很有帮助,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

好比如;唯物辩证法里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让我懂得了量变引起质变,没有一定的量,就达不到一定的质。

所以,为什么刚才我就说;想要有一方成就,一定要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古时候的人也有悟到这样的规律,“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还有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懂得质量互变规律,凡事不过度,凡事不违度,把握好度,就是中庸。

就比如说,吃饭这件事,你吃多了肚子会涨,吃少了都是会饿,不多不少刚刚好,这就叫做“度”。

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那些拿着高报酬的手艺人,他们也是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手艺越来越高超。

顺应“规律”,懂得“规律”。

所以平常我们就要懂点质量互变规律,才能知道什么时候一定要有“”,什么时候一定要有“”。

我不是在说所有情况下都一定要有度,而是在有害、有损失的结果的前提下,一定要掌握好度,过了度就是损失。

那么在有好处、有帮助的前提下,就要追求“”,积累一定的量,达到一定的质。两者不可等同,一定要有个前提,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有害的就不要违了“度”,有益的就不需要再讲“度”,而是要讲“”了。

古代杰出的人,都特别的有智慧。把自然规律看的都非常通透。

像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春秋》、《论语》,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鬼谷子《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蕴还是相当深厚的,非常值得我们用心去领悟!

不为别的,就为活的通透,活的明白。

顺应“规律”,懂得“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