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有没有数过每天要对孩子说多少次“快点”,一位有心的宝妈曾对着监控里数过自己平时对孩子说过多少次“快点”,结果惊讶地发现每天平均会对孩子说几十次“快点”。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变成了讨厌收玩具、不爱吃饭、出门墨迹、对大人的话左耳进右耳出的习惯。

此刻这位宝妈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爱拖延”的坏毛病。有时候孩子明明已经遵从家长的指令在做事,可在家长眼里看来却被嫌弃做得慢做不好,长此以往对孩子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快点行吗”,这种“催促”的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危害?

孩子不好的行为,多数是因为在家长不当的教育引导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催”孩子,这样一件看起来很平常的小事,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估量的。

增加孩子的焦虑感

一件事还没开始做,孩子就会开始担心会不会做不好做得慢,这是家长在频繁催促孩子后引发的并发问题。总是对孩子各种催催催,催完后接连着一顿数落,会让孩子感觉在做任何事时压力太大,失去自信,引起孩子的焦虑感,非常不利于孩子未来面对困难挫折以及人生挑战时的心态。

催得多了,孩子容易养成做事不细心,只讲究速度不讲究质量的习惯

孩子是细心还是粗心,做事情的效果等这些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家长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焦虑,让孩子过于讲究速度的话,很容易导致孩子养成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习惯。长此以往,也容易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粗心大意。

经常被催促的孩子,他们很容易进行自我否定,容易放弃

孩子虽然做事慢,但这是孩子以他们自己的能力在做事,这是一种独立性,同样也是孩子建立成就感的过程。家长频繁的催促,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心理,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在面对稍微有点挑战的事情时会失去信心,选择直接放弃。

比起“催促”孩子,家长这样做更有效

孩子被家长催促多了,甚至会做事越来越慢,最后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我干脆不做了,反正做了你也要说,不做你也有的说”。那么家长遇到做事磨蹭的孩子该如何应对呢?比起“催促”孩子,家长这样做更有效。

以身作则

想要孩子做事不拖拉、讲究质量又讲究效率,家长平时首先要以身作则。明明自己鞋还没穿好,就不停地唠叨孩子“你怎么还不快点穿鞋”,这样给予孩子的是一个错误的示范:“你自己做事拖拉你不说自己,就知道催我”。

孩子多数的行为习惯基本源于家长的以身示范,如果你希望希望孩子做到什么,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样在孩子心里才有信服力。

小游戏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想要让孩子做事情更有效率,家长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如何在不造成负面影响下,让孩子自觉快一点,小游戏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和孩子比赛谁吃饭快一点、穿鞋快的有什么奖励等等。这样既能让孩子自己加快做事效率,还能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孩子动脑如何能又快又好完成任务。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

尽量不要成为包办式家长,看着孩子做事慢,心里着急,忍不住边说边帮上一把。家长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把孩子惯成做事拖拉的习惯,不管孩子做得多慢,只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在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同时,并在一旁激励孩子,引导孩子做得又快又好。

结语

家长不要总是以大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过于地催促孩子,有两种结果,一是急于求成让孩子养成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习惯;二是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尊重孩子成长中的天性,适当地引导,“督促”孩子比“催促”孩子来得更加要有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