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你只有一次機會。

唯有盡心盡力,才能不留遺憾。

本文來自一位粉絲家長的傾訴,孩子剛剛小學畢業,養育孩子一場,有很多遺憾,也有很多反思。

如果你亦有同樣的思考,歡迎在文末留言探討。

01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

我再也不會用自己的經歷簡單看待

我是985,他爸爸是211,我們倆學生時代,讀書都十分輕鬆,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己就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了。

所以,我總覺得,學習這件事是很簡單的,到了上學的年齡,送進學校,孩子自然就會了。

當然,也有一點自己的小算盤:我們倆都算是學霸,正正總不會得負吧。我也不要求孩子成爲學霸,現在機會多,我與他爸爸都有足夠的條件,幫助孩子走更輕鬆點的路。

所以,學習這件事,我們並沒有太在意。

孩子小時候,我總覺得這麼小,以後上學多辛苦呀!趁現在還沒上學,先玩着吧!

上學兩個月,其他同學已經能看着拼音,自己看故事;而他,拼讀一個拼音,P和q有時還分不清。

上學一個學期,其他同學已經能熟練地在五分鐘內,完成100道20以內的加減法;

可是,他還有一大片沒做完,更可怕的是,做完的題目裏也有很多是錯的。

讀一篇課文,磕磕絆絆讀很久;背誦,更不用說了,背了前面的,忘了後面的。

久而久之,一坐到書桌前,他就開始扭來扭去,玩筆玩橡皮;而我們呢,陷入了“拖拉拽吼”的惡性循環之中。

可是,等我們明白這一切時,已經錯過了孩子學前啓蒙的最佳時期,我們只能生拉硬拽,陪着孩子追趕,追着前面連背影都看不到的大部隊。

02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

我再也不會信奉“快樂教育”

我曾經一度非常推崇“快樂教育”,是的,學習應該是快樂的。

讓孩子按照他喜歡的樣子成長,這纔是教育真實的樣子。

後來,我才發現,我對“快樂教育”的誤解太深了。

快樂教育,是英國“斯賓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論。

他提倡: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激發孩子的興趣,培植孩子的積極心態,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掌握各種知識。

快樂教育,並不是降低標準,放任自流,而是讓孩子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培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哪怕學習再辛苦,也能樂在其中,不知疲憊。

我把“學習”與“快樂”放在了對立面上。

相比較傻玩傻玩的低級快樂,孩子更想體驗的是,在付出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後,得來的高級快樂。

03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

我再也不會討厭“雞血媽媽”

以前,我總覺得雞血媽媽太雞,把孩子逼得太緊了。

培訓班一個接一個,週末與暑假都被各種班塞滿;

奧數、計算機、機器人、架子鼓一個不落;

總是奔波在考證、拿獎、考級的路上……

幹嘛把自己未實現的人生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爲什麼就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

那麼多路可以選,學習是唯一的出路嗎?

人生是長跑,幹嘛非要在小學就比個你死我活?

天天被要求刷題刷題,肯定一點也不快樂;

缺少玩耍和運動,對孩子成長髮育肯定有很大影響;

對孩子管得那麼緊,要是以後放手肯定會一盤散沙……

孩子每天被逼着學這學那,真是太不幸了!

然而真相卻是——

那些雞娃們,越學到後面,越輕鬆,快樂得很。

他們琴棋書畫,十八般武藝,信手拈來。

我才明白,優秀就是一個良性循環。

教育過程中,誰都希望輕鬆養娃,坐等收穫果實。

而事實上,養育的工作,父母的身份,不能被任何人替代。

養育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

願你我都能,不留遺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 我們將及時處理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