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但刻意“窮養”或許會滋生自卑心理

每個家長養育孩子的理念都不相同,對待窮養和富養的討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有的人認爲現在條件好了,給孩子好的環境和條件是應該的, 當然也有家長覺得如果不窮養孩子的話,孩子根本沒辦法懂得珍惜的道理。

剛剛結束家長會的一羣家長聚在一起聊天,寶媽茉莉的話瞬間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要我說這養孩子就必須遵守一個原則,那就是要啥千萬別給啥。

像我家的樂樂,我對他物質方面的控制就是一個字,嚴!需要的衣服、鞋子、包括學習用品什麼的,我都會嚴格控制花銷和數量,就得讓孩子們意識到爸媽的錢不是大風颳來的,隨便揮霍可不行。

但家長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紛紛陷入了沉默當中,原來平時樂樂的表現,可以用過於懂事形容。

孩子們一起出去遊玩,大家都吵着要買玩具時,樂樂會瞄着媽媽的眼色,默默退到一邊乖巧卻有些失落地說:“這太貴了,媽媽,我不買了”。

就連平時對其他小朋友的學習用具,也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

這樣的孩子看似懂事,但孩子懂事背後,正是被父母養“窮”的心。

被父母養“窮”的心,比真正的貧窮更可怕

勤儉節約的美德是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但絕不應該成爲用來限制孩子各種正常需求的工具。

現在不敢說出自己正當的需求,只是讓孩子一味剋制自己,看似懂事的我不買,就會逐漸在他們心中變成我不配,我不敢,我不行。

一旦種下了自卑的種子,讓這種想法生了根發了芽,可能會影響並伴隨孩子一生。

寶媽知識小Time:父母遵循的“窮人思維”,正在限制孩子們的未來發展

1) 性格產生缺陷

通常被窮人思維困住了的孩子們,性格上往往會產生一些缺陷,他們會形成對金錢斤斤計較的習慣,導致和周圍的夥伴們交往的時候不願意更多付出,很容易會變得越來越孤僻。

或者是由於家長從小就控制得特別嚴格,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觀點,變得膽小自卑。

2) 產生錯誤的“金錢觀”

在父母窮養思維的控制下,孩子們往往會無法正確利用金錢,反而成爲了“金錢的奴隸”。

在未來自己面對生活的時候,可能會因爲小時候物質的缺乏,從而報復性消費,胡亂花錢。

或者因爲從小就活在“沒錢”的擔心中,處處不敢花錢,認爲金錢代表着生活的一切,無法單純地享受生活。

3)自私自利

因爲把金錢看得過於重,他們可能會處處算計,一心只考慮着金錢的得失,不去重視更重要的親情、家庭關係,給人造成自私自利的印象。

寶媽知識小Time:內心的富養纔是真正的富養

經濟富足的家長們給孩子們買生活用品,喫穿用度一擲千金毫不吝嗇,到了關懷孩子內心成長方面卻不願意花時間陪伴付出,給孩子提供看似最貴的最好的教育條件,其實卻忽視了對孩子內心的富養。

比起在物質上一擲千金或者是苛刻窮養,夫妻和睦父母以身作則爲孩子提供一個溫馨向上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們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汲取營養,纔是最值得追求的富養。

溫暖寄語:窮養不是一味地在物質上苛待孩子,富養也絕不是給孩子毫無節制的花銷,用愛和耐心爲孩子建立起優雅從容的生活態度,讓孩子有享得了福也喫得了苦的大氣,纔是真正應該追求的目標。

每日一問:您如何看待窮養和富養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