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高校實踐生 馮琳妍 文/攝

慈溪,位於東海之濱,杭州灣南岸。提起慈溪的喫食,人們往往會想到慈溪楊梅和海鮮。作爲杭、滬、甬的中心,慈溪既有都市的繁華昌盛,也有小鎮的精製細巧。慈溪的小喫美食也結合了三地的特色,在本土化創新後形成獨具風格的慈溪美味。

金山生煎

在慈溪千萬不能錯過的小喫就是金山生煎了!從2002年開始,這家金山中學對面的生煎店便開始小有名氣,不僅上過浙江臺,還得到不少明星藝人的認可。六間小小的店面,爲不少慈溪人創造出“家鄉的味道”。

從早上六七點營業到下午五點,這家生煎店從來沒斷過客。金山生煎的個頭略扁,不似平常生煎渾圓。在頂部撒上些芝麻和蔥,模樣精緻可愛。

生煎一個只要一塊二,厚實飽滿,香氣四溢。底子金黃香脆但不發焦發苦,皮子厚薄也恰恰好。蘸上一筷醋,肉餡大顆飽滿,乾淨不油膩,還能嘬出皮子底下微微的湯汁,堪稱絕妙。

除了招牌的生煎外,豆漿、餛飩、綠豆湯,都是這家店不能錯過的美味。來的除了周邊的老顧客,更有上海顧客慕名前來,可見這生煎的名氣大得很。

燻魚

由於金山生煎早就成了慈溪一等一的招牌,提起金山人們只想到生煎,也難怪這燻魚會被忽略。

位於金山菜場裏的一家小店,店主將草魚或黑魚作爲原材料,醃製後把魚肉切塊切片放入油鍋炸至酥脆,再加入祕製調料,就是一道風味小喫了。

燻魚塊又長又大,外焦裏嫩,鹹鮮味美。魚肉紋理分明且透亮,金黃的魚肉肉質緊實酥脆,和醬料混合後吸滿了湯汁,完全沒有本身的魚腥味。

魚皮和魚骨也都十分香脆,咬下去牙齒髮出輕輕的咔吱聲,所有對美食小喫的想象全都化在這口魚裏了。

周巷燒賣

跟着慈溪人長大的不止以上兩樣,周巷燒賣也是不少人讀書時代的必點小喫。

慈溪孫塘路南北兩端各有一家周巷燒賣。薺菜鮮肉燒賣、芹菜肉燒賣、糯米飯燒賣,個頭小巧精緻,褶子繁雜,像極了未開苞的花兒。

皮子晶瑩剔透,菜餡兒新鮮,點了份薺菜燒賣不知道的還以爲點了道翡翠白玉。

店家端上來就能聞到一股噴香的薺菜味兒,燒麥皮和薺菜、肉餡融合得極好,厚薄剛好,既不會掩蓋住菜香和肉鮮,也不會薄到將裏面的餡兒看得過於清楚,咬下的時候不會有絲毫菜和肉的掉落。

光喫燒賣過於單調,配一份鵪鶉蛋那纔是絕配。在八角、茴香的調味下,鵪鶉蛋的味兒已經滲入了裏子,連剝殼的手指都沾上了調料香。蛋光滑鮮嫩,脣齒留香。

臭豆腐

臭冬瓜、臭莧菜管、臭菜心是著名的“寧波三臭”。在慈溪人的餐桌上,臭莧菜更是隨處可見,聞着臭,喫着香,是經典的下飯菜。爲了發揮臭莧菜的味覺優勢,慈溪人把白豆腐和臭莧菜醃在一起,製成“慈溪臭豆腐”。

慈溪臭豆腐塊頭小但味道足。白豆腐和臭莧菜放在一起醃製數天,待莧菜管裏的汁水把豆腐侵染成灰白色後,臭味也隨之傳遞了。

油鍋裏炸幾十秒出鍋,臭豆腐已經變得黃脆酥軟,一點也沒有先前灰白的痕跡。剛炸好的臭豆腐形狀飽滿,賣相極好。

蘸上甜辣醬,趁熱一口下去,豆腐從齒間滑出,夾着本身的軟嫩和莧菜味,觸覺和味覺都到達了巔峯。

年糕餃

慈溪的文化起源多發自東部,上林湖越窯文化給予東部深厚的文化底蘊。依山成街、因河成鎮、鎮邊有寺,漁耕人家枕河而居,成就了鳴鶴古鎮。

年糕餃是鳴鶴古鎮的傳統美味,在古鎮,幾乎家家都產年糕。先將麪粉搓成細粉,再放在石臼中不斷擊打,做成年糕。

手打的年糕口感筋道,潔白剔透。從年糕團裏捏出一小團,碾平後加入鹹菜肉絲、梅乾菜、大頭菜等輔料。

稍微在邊角上捏幾下,包成餃子的模樣,大小和粢飯類似,顛覆你對“餃”的認知。

年糕餃都是現做現賣,做完即食,稍過一會兒質感就會變硬、變味。

年糕餃皮質較厚,喫的時候完全感受不到糯米的鬆散,軟糯彈牙。咬到第三口才能喫到餡兒,鹹味的輔料和清甜的年糕渾然一體,甜鹹中和,恰到好處。

薺菜年糕

年糕文化源遠流長,慈溪人對年糕也開創了許多品類,南瓜年糕、紫薯年糕、紅米年糕、桂花年糕。

請輸入圖片描述請輸入圖片描述

不僅如此,在年糕的喫法上慈溪人也彰顯出他們的創新智慧。炸年糕、湯年糕、白糖年糕、炒年糕,其中炒年糕裏蟹炒年糕和薺菜年糕尤爲出名,花樣百出,各具風味。

年糕、薺菜、以及少許鹹肉,經翻炒後,每一片年糕上都粘着薺菜末,Q彈清新,肉汁的鮮味也在年糕中溢出,細膩柔軟。

青麻餈

南方人喜食糯米,揉搓扁圓,不同的手法能製成各種不同形狀的小喫,各式的小喫寓意也各不相同。年糕意味着“節節高”,湯圓意味着“團團圓圓”,麻餈是清明的主要小喫,諧音“嘸事”,寓意平安無事。

蒸好的糯米粉和艾青一併放在石臼中擊打,直至青色浸染糯米粉。麪糰取出後壓成薄薄的大餅,再撒上松花粉,就製作完畢了。

青麻餈雖其貌不揚,方方扁扁,但味道格外清甜!外層糯米香軟,中間的夾心晶瑩剔透,像果凍一樣,帶有半固體的特質,口感軟滑。喫完麻餈別忘了擦擦嘴上的松花~

不同於其他糯米類糕點,青麻餈既可以即食也可以在冰箱內放置兩三天。取出後熱鍋內雙面煎一會兒,又成了另一道風味~

豆酥糖

這豆酥糖和喫西瓜一樣,妙就妙在第一口,可謂是最具樂趣的慈溪小喫了。

長輩們最愛喫這類老式甜點了,從爺爺的桌上拿一塊四四方方的小包,小心翼翼地打開紙包裝。一口就把方正的豆酥糖喫得稀碎,得一隻手撈着豆酥糖,一隻手在嘴下接着渣渣纔不至於喫得過於狼狽。喫完後還得撣撣衣服,搓搓手才能消滅“偷喫”的證據。

黃豆粉的香,麥芽糖的甜,全都匯在打開紙包的第一秒中。豆酥糖酥化易溶,麥芽糖彈性強但不粘牙,是個老少皆宜的小喫。

喫到最後,再將紙折起來把剩下的粉末倒入嘴裏,才叫喫個乾淨。豆酥糖遇水即化,因此爲了避免發潮,底封不用漿糊。

黃豆磨成粉,再與麥芽糖厚度均勻配比,這其中的比例把握是項難活兒。軋、折、軋、折,反覆多次才能把豆酥糖做得好喫,這豆酥糖喫得不僅僅是小喫,更是慈溪老手藝人的工夫咧。

黃橋燒餅

黃橋燒餅本是蘇式小喫,卻在慈溪逍林生了根,也成了慈溪的特色小喫。

燒餅有的長扁像普通的麪包,有的圓圓的呈小餅狀。先把麪粉搓軟,加上餡料。餡料有豆沙、芝麻也有梅乾菜等鹹料,捏成餅狀後,撒上芝麻後放進爐子裏。

請輸入圖片

這火候尤其重要,火大易焦,火小又沒有香味,出爐前需反覆確認燒餅是否烤到焦黃。燒餅的香味隔着爐子就飄到了十里外,買燒餅的客人通常都是提早預訂的,剛出爐的燒餅沒一會兒就賣完了。要是你纔去,可就沒其他口味挑了。

出爐的黃橋燒餅,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油不膩,又酥又脆。咬一口餅就有餅酥稀稀拉拉地落下來,每個人都給喫成了“漏下巴”。餡料非常足,甜餡的豆沙、芝麻沒喫完就容易膩,這時喫個鹹口的餅就能緩過這股甜勁兒。

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爲城裏的一道生動風景,爲一段青梅往事,爲一座熟悉老宅。或許,僅僅爲的只是這座城的美食小喫。沿着國道,從西邊喫到東邊,會感受到慈溪美食文化過渡。這座蓬勃發展的小城以光鮮亮麗示人,卻珍貴地保存了市井的街頭小喫。坎墩的羊肉骨頭粥、滸山的羊肉豆漿、柴弄鹼水面、長河鴨煲、梅花糕、豬油湯圓……慈溪的精彩遠不止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