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以智慧創造出了無數先進的文化。漫漫幾千年的歷史中,這些文物也隨着時間留存了下來,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文物作爲文化的載體,歷史的見證者和承載者,又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這獨一無二的特性使得他們的價值飛昇,而同時也有一個壞處,文物一旦被損壞,就會消失在歷史上,沒有再生的可能。因爲時間的原因,機會歷史上留存下來的文物,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損害,爲了讓這些文物的保存年限更久,就有了“文物修復”。

一些比較小件的文物,修復起來都十分的困難,因爲專家要通過多次的實驗檢測,才能夠找到和原本物件一樣的材料,用以修補,更何況歷史遺蹟和建築物方面的修復。在國際上,對於大型文物的修復,一般採用的是以舊補舊的原則。所謂的“以舊補舊”,就是在文物原有的基礎上,最大限度保留文物本來的樣貌,再根據文物的年代,和它主要的組成成分進行合理的修復。這並非一件件簡單的工作,而近些年,關於文物修復的話題屢屢被提起,原因就在於,修復完成的文物十分的不合人意。

文物被人爲故意損壞

歷史文物在漫長的時間中能夠保存下來,是極爲不易的,大型的歷史建築,不僅要經受自然的侵害,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有時候還會遭遇人爲的損害。早幾年之前,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景區被人爲的故意破壞,某某文物不行損傷等等。其實,故意損壞景區文物的現象屢見不鮮,“XX到此一遊”、“XX留”等等,都是對文物的破壞,哪些隨手丟棄的垃圾,也是景區被破壞的一大因素。長城每一年都有着大量的遊客,青磚被一遍遍的踩過,不知道已經修復了多少次;而長城牆上人們刻下的名字,隨口吐出的口香糖,都使得景區找到嚴重破壞。

千年佛像變成小鮮肉

佛教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三個宗教之一,早在公曆紀元前後,佛教就開始從印度傳入中國,在長期的發展之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一般認爲,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爲漢明帝時期,時至今日,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漫長的歷史中,佛教在中國也留下了很多的印記,比如說佛寺,或是佛像。這些古人修建的文化古蹟,因爲年代久遠,身上滿是歷經風雨的痕跡,比如說樂山大佛,若是不修復,很可能會就此消失。

不過樂山大佛的修復不盡人意,從網上發佈的照片來看,樂山大佛顯然是開了美顏的樣子,不僅沒有了歷史古樸的氣息,還多了一絲奢侈華麗。針對網上的圖片,景區人員也做了說明,說修復過後的樂山大佛並不是那樣,圖片是有後期處理過的。如果說樂山大佛的修復,是開了美顏,拿資陽安嶽縣峯門寺摩崖造像,簡直就是慘不忍睹。僅僅是從圖片上,就能夠看出來,一股鄉村色彩搭配風格,一座千年的佛像,修復一次,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小鮮肉”。

文物修復是拯救還是破壞?

這一時間在網上發酵之後,有關部門也出來做了澄清,說是因爲當地的人缺乏文物保護意識,而對文物進行修復的工匠,也不是文物修復師,而是普通的工匠,所以纔有了這個“小鮮肉”佛像。儘管如此,這些福相已經被塗上了粗製濫造的色彩,這對於文物本身就是一種傷害,不由得引起人們的煩死,文物修復,到底是拯救還是破壞?是否有必要對文物進行修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