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頌歌》,即將首演。這部以扶貧路上湧現出的真實人物和典型事例爲原型進行藝術創作的文藝作品,用真情實感的演繹打動人心。你可知,絢爛舞臺、光影背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一件件發生在你我身邊、卻鮮爲人知的故事?9月16日起,紅網時刻記者深入挖掘劇情背後的故事,爲你講述他們的感動。

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彩排現場。攝影/張必聞

有一束光,閃閃爍爍,透過大山深處的貧寒,照護着孩子們渴望的眼神。

有一羣人,義無反顧,點燃傳承的火焰,將最絢爛的世界,折射進那寂靜的山野。

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即是講述的這樣的故事,展現的是扶貧路上的教育扶貧。

暮色低垂,何炅飾演的“王老師”喘着粗氣,顧不上爬了兩個多小時天梯的艱辛,匆匆忙忙趕到小雅家,只爲一份擔憂——“小雅好幾天沒來上學了”。

這是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中的一個片段。

“這個對我們的觸動太深了。”《大地頌歌》編劇、作詞馮必烈在接受紅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在深入貧困村採風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因爲大山阻撓,很多孩子只能依靠與懸崖峭壁近乎垂直的“天梯”去上學。

行路難,難於上青天。馮必烈介紹,你能想象出路有多驚險,它就有多驚險。 “我們去到夯卡村(位於湘西州鳳凰縣)採風時,當時僅僅走了相對最平的一段路,同行的一位老師還摔倒了,那些直上直下的路連想都不敢想了,更何況是對於那些孩子,這其中的危險不言而喻。”

“天梯上學路”,湖南並非孤例。親臨四川、貴州、雲南、湖南等偏遠山區,查閱衆多影像資料,他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全國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現實問題。

“區別無非是往上爬還是往下爬,但這些留守兒童面臨的困難都是一樣的。往返路程短則5小時,長則10個小時,每踩一步都帶有一種不確定性。”說起設計這幕的緣由,馮必烈似乎有說不完的感慨。

幽藍燈光下,何炅飾演的“王老師”用他一貫的溫和目光望着42名孩子,他們將一起完成《大地頌歌》第三幕的表演。

這羣孩子們穿着最樸素的衣服,卻有最素淨的面容和最動人的歌聲,他們來自祁東縣啓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王老師”的原型正是該合唱團的音樂輔導老師——湖南科技大學王育霖教授。

祁東縣啓航學校是祁東縣官家嘴鎮大源村的一所民辦寄宿制農村學校,共1565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有1361人,佔86.9%。

2017年,王育霖教授與學校合作,創建起湖南省第一個留守兒童合唱團。3年多來,他帶領自己的研究生們一趟趟往返於湘潭和祁東縣啓航學校之間,帶領孩子們排練;而孩子們也乘着歌聲的翅膀,逐漸打開了封閉的心門,希望的種子悄悄地在他們稚嫩的心靈裏萌芽。

古老的山地養育着一代代樸實達觀的人民,但貧困和教育資源匱乏一直是這裏經久未愈的痼疾。

所幸,無數支這樣的支教隊伍走進大山,讓藍天星空不再遙遠。

“小孩儘管經歷着危險,但他們心中又都是有陽光的,所以讓他們保留心中這份陽光,時刻充滿希望,這就顯得格外重要。”馮必烈坦言,踩着天梯上學的這些孩子在艱難中表現出來的陽光、樂觀,深深地震撼到了他。

“但如果他們得不到好的教育,終有一天,他們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

在馮必烈看來,支教老師之所以選擇支教這條路就是因爲他們知道知識的重要性,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他們走進大山就是爲了讓孩子們走出大山。“所以劇中會有一段臺詞,大意就是王老師告訴小雅病重的奶奶,一定要讓孩子上學。”

在《大地頌歌》中,留守兒童成長道路上的辛酸和感動都被演繹出來了。小雅最終也在扶貧隊長龍隊長和支教王老師的幫助下解決了困難,重返了校園,重拾了自信。

大山裏的天籟童聲,守護留守兒童夢想的園丁故事,跨越地域的教育接力……祁東啓航學校只是衆多關愛留守兒童教育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中國留守兒童這個龐大羣體中,還有許多孩子正掰着手指數着父母回家的歸期,也有越來越多的教育扶貧政策和老師正點亮着衆多家庭“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

“當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感到迷茫或是痛苦的時候,要守住自己心裏的光,一定要像夜空的星星一樣明亮。”正如何炅在劇中的臺詞,留守的他們或許曾身處黑暗的深夜,但他們的歌聲與樂觀,擁有着劃破黑暗的力量。

(來源:紅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