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兩副西瓜,我想... ...”

“你怎麼這麼貪心啊,在別人家也這樣。”

“媽媽,不是的,是因爲... ...”

“不是什麼不是,你每次都這樣。不好意思啊,你別管他,就給他一副就好。”

01

媽媽,爲什麼你不讓我把話說完?

孩子一聽,咧嘴大哭,媽媽瞬間惱羞成怒,拿過旁邊的衣架就打起了孩子:“從沒見過你這樣的孩子,都慣壞了。”被打的孩子,非但沒有停止哭鬧,反而躺地上打起了滾,媽媽越打越來氣,孩子也越哭越兇:“我討厭媽媽,你是個壞媽媽,我不要你了,嗚嗚嗚。”

尷尬之下,我過去將孩子拉起來,並帶他去洗了手,哄了好一會後,把西瓜放到了他的手上。這時孩子才抽泣着跟我說:“阿姨,我沒有貪心,我想給哥哥也拿一副,不是自己喫。”原來這個任性的小男孩也有如此細膩的內心。

媽媽在一旁聽到,明白孩子的用意後,才走過來說:“給哥哥拿的,爲什麼你不說呢?”好不容易停止哭泣的孩子,又委屈地直掉眼淚:“你每次都不讓我說話,嗚嗚嗚。”

02父母阻止孩子說話,往往是出於這樣幾種心理

1.說了父母不愛聽的話。孩子的話說到父母的痛處,讓父母覺得沒面子。

所謂童言無忌,孩子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什麼忌諱。父母不妨抱着輕鬆的心態聽聽孩子怎麼說,或許自己也能受到啓發。

2.父母要維持自己所謂的權威。

總認爲自己是對的。這樣的父母屬於頑固型,不聽解釋,老認爲孩子是在找藉口。長期如此,孩子就會慢慢習慣了沉默,哪怕是受到冤屈,也緘默不語。一個不會據理力爭的孩子,很難適應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3.不認可孩子的思維。覺得小孩子不懂事,沒有耐心聽孩子說。

其實,孩子的思維比大人簡單得多,往往能從複雜的事情中看到本質的東西。孩子也有話語權,他想說話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他機會表達。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斷話頭的孩子,慢慢就變得沉默了,他也就懶得跟父母說話交流了。這是因爲父母的“禁令”讓他覺得自己的意見根本不受重視,說了也是白說。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便會逐漸降低。這對於他的成長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道理,老是聽到“你不用解釋”的孩子,會漸漸習慣於放棄爲自己辯解的權利,會揹着很多的冤屈一個人默默承受。而這樣的重負很可能讓他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你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種種不良後果。其實,聽孩子把話說完,又能浪費你多少時間?而你又多了一個瞭解孩子的機會。你可以根據孩子說的話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糾正;他看法片面的時候,你予以補充。這樣,孩子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有的時候,孩子的話確實有不周到或者不正確的認識,這時家長可以及時給予引導。在家長的引導下以正確的交流方式說話不僅增長孩子的見識,鍛鍊思維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與人交流的能力。除了在他想說話的時候,讓他盡情地說以外,還要在他沉默的時候鼓勵他說。因爲有的孩子根本沒有爲自己辯解的意識或者膽量。鼓勵孩子說出心裏的想法、不滿或者委屈,會讓他變得善於思考,也會使他的自主意識和表達能力得以增強。

03比起讓孩子聽話,聽孩子把話說完,纔是爲人父母的必修課。

曾經有一位媽媽這樣分享自己的故事:逛超市的她,買來兩根甜玉米,回到家喊女兒和婆婆來喫。女兒拿起一根玉米,啃了一口,放回盤子,接着又拿起另一根,又咬了一口。

看到這個場景,她生氣地怒吼道:“你這孩子太不懂事了,玉米是你和奶奶一人一根的,媽媽平時不是告訴過你要學會分享麼?”女兒嚇得臉色蒼白,吞吞吐吐地說:“我,我就想聞一聞,看哪個玉米香……”“你這孩子,怎麼還狡辯,難道媽媽平時就是這麼教育你的嗎?”

聽到她的苛責聲,婆婆趕緊趕來,摸着孩子的頭說:“孩子,奶奶喫不動玉米的,這些都歸你……”聽奶奶這麼一說,女兒“哇”地哭了起來,一邊抹眼淚,一邊哭着說:“奶奶牙齒不好,我咬一口,看哪根玉米嫩,聞一聞,也是爲了挑最香的玉米給奶奶喫……”大人總覺得輕易就能看透孩子,憑藉自己的臆想,過多地打斷孩子說話,甚至對孩子當頭棒喝,這樣扼殺的不僅是孩子的善意,更是孩子的心靈。

讓孩子把話說完,傾聽他們的心聲,不要忽略他們的感受,因爲養育孩子就如同栽種花草一樣,是需要時間來呵護的。

法國教育學家帕梅拉·德魯克曼說:“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並且領會他們的動機。

孩子有不同尋常的反應時,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並向他們解釋這個世界。”

比起讓孩子聽話,聽孩子把話說完,纔是爲人父母的必修課。

每個人都有話語權,讓孩子把話說完,就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尊重。讓我們放平視線去看待孩子,用真誠寬厚的心去愛孩子,特別要時刻提醒自己:“讓孩子把話說完!”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孩子們的學生時代短暫而美好,我們家長朋友必須明白,孩子成長的時候,什麼時候“施肥”,施“多少肥”;什麼時候“澆水”,澆“多少水”;什麼時候“剪枝抹芽”,怎麼“剪”、怎麼“抹”,以及如何配合學校教育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家長用心的學,認真的學,向書本學,向網絡學,向有經驗的人學,彌補我們自身的“短板”或“不足”。

最後,分享一首英國詩人黛安·侖曼斯的小詩: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蹲下,再溫柔地訴說。

我會多用拇指豎起,少用食指指點。

我會注意少一點責備,而去多一點關心。

我不再追求對權力的愛,我會效法愛的力量。

願每一個孩子,都在愛和自由中長大,在關心和溫柔中走向自己的未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 我們將及時處理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