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吉晴 通訊員 劉夢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鄒斌

黃陂區羅漢寺街花石村,7年前陳臘平發佈的一則招工廣告讓村民對這個外鄉人充滿了好奇,因爲他要招募能從事簡單農業生產的殘障人士。7年來,他已爲37名殘障人士帶來了就業機會。

少年打工時右手殘疾,後來辭職走上了創業之路。生活越變越好,陳臘平開始關注殘障人士羣體並進行幫扶,“其實身體殘疾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也殘了。我想成爲照亮殘障人士前方道路的一根蠟燭。”

少年因機器事故右手殘疾

斷腕再植後主動去創業

“當從醫院醒來得知因爲機器事故導致手腕殘疾時,我像是從天上摔到了地下。”陳臘平回憶,當時他還年少,剛進入黃陂釘絲廠工作,夢想憑藉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我母親是聾啞人,父親身體也不好,我參加工作後想多賺錢讓他們能過得好,但不幸卻降臨到了我的身上。”

治療3年,斷腕再植,但手部仍然不能如常人般使勁。工廠照顧,安排他到後勤部門工作,但陳臘平奮鬥的志氣沒有被磨滅。1993年他從工廠辭職,“工廠的效益開始下滑,我也不想給廠裏添負擔,就想找些其他活改善生活。”辭職後,陳臘平在工地幫過小工,也在餐館做過保潔,“說實話,自謀生路並沒有剛開始想象的容易,由於右手使不上勁,做不了細緻工作,所以就業範圍很窄。”

一年後,陳臘平帶着新婚妻子在黃陂前川的百錦街開了家早餐店,那時他的手不靈活,只能請一個幫工。運營沒多久,陳臘平就發現早餐的利潤並不高,根本沒有能力請人手,“於是我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右手練得比正常人更靈活。”

於是,他拿起菜刀苦練刀工,先從最難的切土豆絲開始,別人午休時他練刀工,晚上凌晨起來也在苦練刀工。一個星期後,陳臘平的刀工終於合格,“我切的土豆絲薄又細,現在很少有人比得上。”

辭退工人後,陳臘平挑起了“伙伕”工作,爲了多賺錢,他的早餐種類是全街最多的,“除了早點,我還賣盒飯、蓋飯、炒菜。”回憶起那時的歲月,陳臘平說,“真累!每天只能睡三個小時,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把手鍛鍊靈活。”

辛苦十年換來第一桶金

投資受挫仍不言放棄

2004年,憑藉那股子勤奮,陳臘平賺得第一桶金,“那時我已存了20萬元,這個數在當時能買幾套房。”手上有了錢,陳臘平開始尋找更多的渠道賺錢,“我那顆不安分的心開始躁動起來。”陳臘平說,後來聽說有朋友從事房地產的生意差投資,他毫不猶豫將全部身家全投了進去,結果20萬元賠得一分不剩。

“錢沒了,可是力氣還有,我和老婆繼續幹早點店,再一次白手起家。”陳臘平告訴記者,雖然投資失敗,可是他仍然想要創業,“我始終覺得自己能幹出一番事業。”和第一次的盲目投資相比,陳臘平這一次對選擇項目更爲慎重,他每天都會看報紙,留意創業報道,總結經驗,同時還通過賣早點和客人們成爲朋友,獲取信息。

老天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2013年,老主顧吳道中告訴他,黃陂羅漢寺街花石村有塊閒置田出租,建議他轉行試試農業產業,於是兩人一起去花石村考察。可一看,陳臘平就打起了退堂鼓,“那是一片荒地,要在那裏創業真是太難了。”

當吳道中向他介紹農業的的發展前景後,陳臘平的想法卻發生了改變,“我之前也看到過不少報道,生態農業發展的確有前景,我當時腦袋一熱,就立馬拍板和花石村村委會達成協議,準備租下這500畝田。”

口頭應下來了,啓動資金從哪兒來?陳臘平開始做老婆的工作,“我想把多年積攢的老本拿出來,可老婆不同意。”原來經過了此前失敗的投資,他妻子並不看好創業這個事。

“當時我一哭二鬧三上吊全用上了,好容易才說服老婆,把家裏的房子賣了100萬元,這纔有了啓動資金。”陳臘平不好意思地說。

幫37名殘障人士解決就業

還有夫妻辦起養雞場

決定沉下心到鄉村辦農業,陳臘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羅漢寺街及祁家灣街發佈招工廣告,而且在廣告最顯著的地方標明“具有基本勞動力的殘障人士及家庭成員均可報名。”這個讓整個鄉村都熱鬧了起來,不少殘障人士家庭都跑到他這裏報名務工。

聾啞人夫妻雷石頭、王素珍從2013年起,就在陳臘平的農場從事簡單的務工作業,“我兒子和兒媳都不會說話,以前我老頭子在的時候,一家人喫一人的低保過生活,後來老頭子去世了就指望兒子的低保。”雷石頭的母親柯蓮仙說,之前因爲聽說障礙,兒子兒媳並不好找工作,現在他們在農場打工,一個月能增加近兩千元的生活費。

“因爲我是右手殘疾,所以特別理解殘障人士在外打工所遇到的困難。”陳臘平告訴記者,殘障人士不論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會遇到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我希望能憑自己的力量,給機會他們實現自我價值。”

至今,陳臘平的農場已陸續招募37名殘障人士務工。除了幫忙解決就業,陳臘平還希望幫殘障人士完成生活來源從“輸血”到“造血”的過程。

許雲霞和林勇兩口子視力殘疾,此前在陳臘平的農場務工,“我之前在農場挖藕,但隨着眼疾的嚴重,挖藕時總會摔得遍體鱗傷。”林勇說,陳臘平爲此送給他們夫妻100只雞苗,並全程負責養殖技術指導,“正是有了這100只雞苗,我們的生活開始有了陽光。”

如今,這對夫妻開起了家庭式養雞農場,還在祁家灣菜市場租下了賣雞的攤位,生活過得紅紅火火。“我兒子今年考上大學,是我們最高興的事兒,明年我們準備還將擴大養殖範圍。”許雲霞高興地說。

“其實身體殘疾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心也殘了。”陳臘平說,今年他還準備扶持10戶殘疾人家庭,“我免費爲大家提供雞苗,並回收養好的雞。養殖過程中有困難就找我,我統統幫忙解決。”當問到他爲何有如此的底氣時,陳臘平告訴記者,他希望能夠成爲殘障人士的靠山,有困難他會擋在前面,“殘障人士的心很柔軟,只要有了靠山,他們活着纔會更有底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