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一生致力於國民革命,同志衆多。然而,你們知道嗎?在孫中山爲革命事業奔走初期,身率綠林陪伴、幫助他度過漫長草創期的首位同志,是一位惠州人,這個人就是鄭士良。

鄭士良

鄭士良,字安臣,號弼臣,惠陽淡水人。他是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興中會時期(1905年同盟會成立之前)的主要助手,被稱爲孫中山的“革命同志第一人”。他領導了興中會的最早兩次武裝起義,時人稱其“拔劍首倡流熱血”。

家境殷實卻投身江湖

鄭士良1864年出生於晚清淡水望族,長孫中山兩歲。他的家人在南洋經商,家境殷實,他原本大可過太平日子,不必爲革命流血犧牲。然而,其祖父、父親均爲惠州淡水承辦鹽務署稽查,而稽查工作多借助地方會黨爲耳目,故家庭與各地會黨均有來往,關係密切。

鄭士良受家庭影響,從小就喜歡技擊,結納江湖之士。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後,他在淡水加入三合會組織,向鄉中父老練習拳技,漸具“反清復漢”思想。1886年,他到廣州求學,先後入讀油欄門德國禮賢會學校、廣州博濟醫學院,並與孫中山同窗,是孫中山交結的第一位革命同志。在廣州,他的“反清復漢”觀念逐漸轉換爲“國民革命”,這使他由一位綠林好漢逐漸成長爲理性的革命者,最終成爲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

爲孫中山網羅綠林力量

鄭士良(後立者)與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烈合影 圖/《惠州近代歷史圖錄》

1885年中國在中法戰爭中戰敗,孫中山決定從廣州博濟醫學院退學,要投身革命,推翻清政府,創立民國。孫中山將這個想法告訴鄭士良,鄭士良聞言立即承諾,如孫發動武裝起義,將率領會黨支援。

二人就此暫別。十年後,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並籌備廣州起義,鄭士良應邀趕來支持。孫中山提出,廣州起義必須有三合會支持,“只要跟三合會取得聯絡,便可成立近乎完整的革命軍”。話音剛落,鄭士良便笑了:“我早已聯絡好了,我便是三合會頭目。”鄭士良就此被選爲香港興中會總會負責人之一,並修訂了《興中會章程》。他開始爲孫中山網羅綠林會黨、籌備武裝起義,這是孫中山與東江會黨合作進行革命的開始。

投身槍林彈雨屢敗屢戰

由於其他革命首領延誤時機,再加上泄密,廣州起義很快失敗了。鄭士良與孫中山遣散起義隊伍東渡日本,鼓動僑商支持革命。

1899年,孫中山與鄭士良帶領興中會與香港的哥老會、三合會在香港聯合結成一個大團體——興漢會,一致推定孫中山爲總會長,策劃下一次武裝起義。

鄭士良手繪三洲田起義進軍圖 圖/《惠州近代歷史圖錄》

1900年,北京爆發義和團運動,孫中山決定在惠州發起起義,將指揮權交給了鄭士良,這就是後世所稱三洲田起義。鄭士良聯絡會黨數百人在惠陽三洲田設立大本營,率領東西兩路在此起義,又率軍東進福建南部,連路攻破佛子坳、永湖、增光圩等地。佛子坳一戰,生擒歸善縣丞兼清軍管帶杜鳳梧;在永湖擊潰清軍提督鄧萬林;至白沙時,起義軍隊伍發展至兩萬多人。最後因彈藥用盡,外援無望,根據孫中山指示,起義軍解散。

三洲田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產生的歷史作用巨大。因爲這是打響反清革命的第一槍,提振了孫中山和其他革命者的信心,爲武昌起義的成功奠定了基礎。黃興對惠州三洲田起義,給予極高的評價:“堂堂正正可稱爲革命者,首推庚子惠州之役。”

三洲田起義浮雕

促革命從理論轉入實踐

三洲田起義之後,鄭士良退避香港,繼續聯絡會黨,從事革命工作,以圖東山再起。然而,1901年,鄭士良在香港不幸被清廷黨羽暗殺,年僅38歲。孫中山聞鄭士良死訊後深爲悲痛:“益感舊日同志凋零,嘆十餘年所建立之革命基礎之喪失。”

三洲田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偕鄭士良(右1)逃往香港與陳少白合影圖/《惠州近代歷史圖錄》

鄭士良是第一位建議和支持孫中山利用會黨力量進行革命的人,也是他的第一位革命同志。《孫中山全集》中曾記錄下了孫中山對鄭士良的評論:“予由談論時代入於實行時代之動機,則受鄭君所賜者甚多也。”如此說來,正是鄭士良讓孫中山從空口談論革命事業的階段進入到親身實踐的階段,其對國民革命的影響可見一斑!#孫中山#革命#興中會收藏

鄭士良受家庭影響,從小就喜歡技擊,結納江湖之士。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後,他在淡水加入三合會組織,向鄉中父老練習拳技,漸具“反清復漢”思想。1886年,他到廣州求學,先後入讀油欄門德國禮賢會學校、廣州博濟醫學院,並與孫中山同窗,是孫中山交結的第一位革命同志。在廣州,他的“反清復漢”觀念逐漸轉換爲“國民革命”,這使他由一位綠林好漢逐漸成長爲理性的革命者,最終成爲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

爲孫中山網羅綠林力量

鄭士良(後立者)與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尤烈合影 圖/《惠州近代歷史圖錄》

1885年中國在中法戰爭中戰敗,孫中山決定從廣州博濟醫學院退學,要投身革命,推翻清政府,創立民國。孫中山將這個想法告訴鄭士良,鄭士良聞言立即承諾,如孫發動武裝起義,將率領會黨支援。

二人就此暫別。十年後,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並籌備廣州起義,鄭士良應邀趕來支持。孫中山提出,廣州起義必須有三合會支持,“只要跟三合會取得聯絡,便可成立近乎完整的革命軍”。話音剛落,鄭士良便笑了:“我早已聯絡好了,我便是三合會頭目。”鄭士良就此被選爲香港興中會總會負責人之一,並修訂了《興中會章程》。他開始爲孫中山網羅綠林會黨、籌備武裝起義,這是孫中山與東江會黨合作進行革命的開始。

投身槍林彈雨屢敗屢戰

由於其他革命首領延誤時機,再加上泄密,廣州起義很快失敗了。鄭士良與孫中山遣散起義隊伍東渡日本,鼓動僑商支持革命。

1899年,孫中山與鄭士良帶領興中會與香港的哥老會、三合會在香港聯合結成一個大團體——興漢會,一致推定孫中山爲總會長,策劃下一次武裝起義。

鄭士良手繪三洲田起義進軍圖 圖/《惠州近代歷史圖錄》

1900年,北京爆發義和團運動,孫中山決定在惠州發起起義,將指揮權交給了鄭士良,這就是後世所稱三洲田起義。鄭士良聯絡會黨數百人在惠陽三洲田設立大本營,率領東西兩路在此起義,又率軍東進福建南部,連路攻破佛子坳、永湖、增光圩等地。佛子坳一戰,生擒歸善縣丞兼清軍管帶杜鳳梧;在永湖擊潰清軍提督鄧萬林;至白沙時,起義軍隊伍發展至兩萬多人。最後因彈藥用盡,外援無望,根據孫中山指示,起義軍解散。

三洲田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產生的歷史作用巨大。因爲這是打響反清革命的第一槍,提振了孫中山和其他革命者的信心,爲武昌起義的成功奠定了基礎。黃興對惠州三洲田起義,給予極高的評價:“堂堂正正可稱爲革命者,首推庚子惠州之役。”

三洲田起義浮雕

促革命從理論轉入實踐

三洲田起義之後,鄭士良退避香港,繼續聯絡會黨,從事革命工作,以圖東山再起。然而,1901年,鄭士良在香港不幸被清廷黨羽暗殺,年僅38歲。孫中山聞鄭士良死訊後深爲悲痛:“益感舊日同志凋零,嘆十餘年所建立之革命基礎之喪失。”

三洲田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偕鄭士良(右1)逃往香港與陳少白合影圖/《惠州近代歷史圖錄》

鄭士良是第一位建議和支持孫中山利用會黨力量進行革命的人,也是他的第一位革命同志。《孫中山全集》中曾記錄下了孫中山對鄭士良的評論:“予由談論時代入於實行時代之動機,則受鄭君所賜者甚多也。”如此說來,正是鄭士良讓孫中山從空口談論革命事業的階段進入到親身實踐的階段,其對國民革命的影響可見一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