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爲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

苻堅在一統北方之後,躊躇滿志,準備消滅東晉,統一中國,於公元383年率領八十多萬大軍南下。淝水之戰可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極爲經典以少勝多的戰例,東晉以八萬兵力擊潰前秦八十多萬的南下大軍,直接導致前秦的滅亡,使北方維持幾十年的一統局面再次分裂。東晉也陸續收復些許失地,將邊界線推進到黃河。北方一些貴族勢力則是趁亂崛起,北方則是分裂爲十幾個國家,再次陷入混戰。北方混戰,實力大減,東晉爲什麼不趁此機會北定中原,收復北方呢?這要從東晉的內部狀況說起。

一、東晉本質就是一個偏安王朝,這就是決定其對北伐是持消極態度

公元307年,司馬睿攜王導等人南渡後,於公元318年正式稱帝,是爲東晉。東晉雖然享國百餘年,其王朝的本質特徵就是偏安一隅,對北定中原大部分君臣都是採取消極態度。凡是主張北伐的大臣必然遭受東晉朝廷君臣的排擠。

而未能遣軍北討,仇賊未報,此一失也。昔齊侯既敗,七年不飲酒食肉,況此恥尤大。臣子之責,宜在枕戈爲王前驅。若此志未果者,當上下克儉,恤人養士,撤樂減膳,惟修戎事。陛下憂勞於上,而羣官未同戚容於下,每有會同,務在調戲酒食而已,此二失也。——《晉書》

這是大臣熊遠對司馬睿所說之言,從這裏就可以發現。晉元帝司馬睿和朝臣並未對中原混亂局面採取有效措施和整軍備戰,只是忘記國恥和只顧遊戲作樂。東晉初年,東晉朝廷就對被北伐採取消極態度,並且這種態度是多數朝臣所支持的。

再名如名將祖逖,代表着北方漢族人民渴望南方漢族朝廷收復北方土地的願望。祖逖在洛陽陷落後,率領親族數百家南投東晉。祖逖是見識到北方百姓慘遭異族奴役之苦的,其北伐之決心是尤爲堅定的。但是司馬睿只顧開拓江南,無意北伐,但不敢明面阻擾,怕激起民怨。只撥給祖逖少量軍餉,讓祖逖自行募兵組織北伐。國家收復失地,皇帝居然讓臣子自行組織,可見東晉朝廷之真面目就是偏安王朝。

臣謂今梓宮未反,舊京未清,義夫泣血,士女震動;宜深明周公之道,先雪社稷大恥,盡忠言嘉謀之助,以時濟弘仁之功,崇謙謙之美,推後己之誠。——《晉書》

此言是大臣周嵩對司馬睿的進言,請求皇帝應該整軍備戰,進行北伐,一雪前恥。結果司馬睿直接認爲他忤逆旨意,被貶爲新安太守。

東晉朝廷偏安一隅的腐弱之心世人皆知,連君臣對北伐都是採取消極態度,這就註定其不可能在淝水之戰大勝後光復中原。淝水之戰東晉總指揮謝安、謝玄等人在取得大勝之後,準備乘機北伐,此時東晉王朝腐弱就顯現的淋漓盡致。

淝水之戰,謝氏家族勠力輔政才取得這次戰役的重大勝利,同時謝氏家族的在東晉的聲望也達到了頂峯。晉孝武帝擔心謝安勢力過大不好控制和其他世族不忍謝氏一家獨大,在收復黃河以南地區後便停止了北伐,喪失了收復北方之機遇。晉孝武帝聽信小人讒言,解除了謝安、謝玄等人的兵權,這就導致朝中主戰派勢力被主和派勢力打壓,主張北伐的勢力集團被皇帝與朝臣挾制,所以,指望這樣一個朝廷北伐不可能的。

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諂頗相扇構,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晉書》

所以,東晉王朝本質上就是一個偏安王朝,國內統治腐朽不堪,對北伐採取消極態度,且東晉進行的大多數的北伐不是以光復北方爲目標,是爲自己賺取政治資本的方式,君臣對北伐態度消極,對於有志之士的北伐計劃,君臣不但不支持,反而從中破壞,這就導致東晉王朝不可能進行徹底的北伐戰爭。

二、東晉對百姓進行殘酷的剝削統治,導致國內統治階級與平民階級矛盾尖銳,國內農民起義不斷

東晉能夠打贏這一場反侵略戰爭,除了謝安等人巧妙的戰略部署外,還有東晉人民反抗異族入侵同仇敵愾的決心。當一個種族面對異族的入侵時,其國內的階級矛盾便成爲次要矛盾,相對緩和;反侵略的種族矛盾便成爲淝水之戰時東晉的主要矛盾。

所以,在面對苻堅大規模入侵時,東晉內部統治階級是相對於團結,這種反侵略的戰爭是得到人民大衆的支持和擁戴的。所以謝安也巧妙地團結平民對侵略者進行抗爭。而當淝水之戰取得勝利之後,東晉朝廷解決了被外族侵略的威脅之後,統治者依然對平民百姓進行殘酷的剝削。這就導致,人民與統治階級的矛盾,再度上升爲主要矛盾。

元嘉之亂後,北方漢族大量南遷,因此南方的人口也急劇增加。而北方士族南遷後,在南方的統治階層數量就急劇增加,由於東晉王朝被門閥世族所左右,士族勢力極爲雄厚,土地被門閥世族大肆佔有。導致有些百姓亡命山澤,有些淪爲士族的部曲、佃戶和奴隸。

且東晉一朝,門閥世族也左右着做官入仕之路。寒門士族得到權力上升途徑被阻塞,百姓的訴求也得不到解決。因此在晉元帝司馬睿在建立東晉到晉孝武帝淝水之戰時,東晉就爆發過數十次小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而淝水之戰後,皇權依舊孱弱,權力被世家大族所掌控。百姓訴求無望,便在宗教中尋求精神歸宿。

因此,在門閥世族壟斷政權,寒門士族仕宦受阻和百姓遭受剝削時,這兩個階級很容易聯合起來。就比如孫泰利用五斗米道廣收教衆,打算伺機作亂,而孫泰本人於淝水之戰十五年後因被人揭發謀反被司馬元顯誅殺。第二年就爆發孫泰之子孫恩率衆起義,起義軍一度攻城掠地,甚至幾度威脅東晉京師建康。

孫恩率領的農民起義被絞殺後,孫恩舊部盧循已然率部進行抗爭,這場農民起義長達十幾年,就發生在淝水之戰後十五年,可見東晉王朝解除來自苻堅的種族威脅後,依然不改革原來的治理模式,導致階級矛盾再度上升爲東晉內部的主要矛盾,所以,東晉王朝內部是不穩定的。內部極爲動亂的國家,是不能指望其進行徹底的北伐。

泰見天下兵起,以爲晉祚將終,乃扇動百姓,私集徒衆,三吳士庶多從之。於時朝士皆懼泰爲亂,以其與元顯交厚,鹹莫敢言。——《晉書》

三、門閥世族左右政權,皇權孱弱,統治階層內部派系林立,互相掣肘,不能團結共計北伐

司馬睿退守南方,東晉是依靠南遷的北方大族王導爲主聯合南方世族建立起來的漢族地主階級王朝,政權被世家大族所左右,皇帝幾乎沒有話語權。而世家大族中以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爲主,北方門閥世族內部派系林立,內鬥不斷,南北世族之間衝突也未曾停止。而世家大族屬於大地主階級,所頒佈法令皆是維護地主階級利益,導致國內寒族與平民慘遭剝削。因此,門閥世族對於東晉王朝的統治是危害極大的。而世家大族左右政權,對於北伐是有以下兩點危害的。

1、世家大族內部派系林立,多方勢力互相掣肘

前面說過,東晉世家大族中以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爲主,各家輪流掌權,互相牽制,不能形成一致對外的統一戰線。其中以謝安淝水之戰大捷後,各家不忍謝家一大獨大,因而攻擊謝氏異族,導致謝安、謝玄北伐中止。要知道,淝水之戰就是謝氏一族掌權後,極力調和各派之間的矛盾,使得戰前有了難得一見的團結局面,正是因爲東晉勢力難得的團結,才使得淝水之戰能夠大捷。

等到淝水之戰大捷後,北伐收復失地也在謝安的領導下進行,結果各族勢力紛紛進言國家連年征戰,需要休養生息爲由,終止了北伐。各家大族之言,休養國家是假,牽制謝氏一族勢力是真。導致戰後,領導人物謝安、謝玄等人就被迫上交權力,不久病逝。領導人物消亡後,其部將已然不成氣候,相繼被其他勢力或鎮壓、或收買。

2、世家大族聯合執政,致使淝水之戰後,荊揚方鎮之爭烽煙再起

東晉衣冠南渡後,南遷的百姓大多都被安置的荊州和揚州,因此荊州和揚州成爲抗拒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的前線,也成爲東晉王朝的軍事重鎮,自然也成爲了世家大族相互爭奪的地方。由於世家大族各方勢力在荊州和揚州的角逐,導致荊揚之爭貫穿整個東晉王朝始終。

由於世家大族左右政權,皇權被迫淪爲世家之從屬。因此在荊州、揚州相繼主政的世家大族也逐漸成爲威脅中央安全的強大藩鎮,兵勢浩大。而到了淝水之戰後,荊州、揚州的藩鎮勢力已然不可遏制。而世家大族不斷壓制皇權,致使全國各地州府成爲實力大小不一的藩鎮,到了後期,東晉王朝已然成爲如東周王朝一樣的擺設物。進行北伐戰爭本就需要舉國之力,但是淝水之戰後,方鎮之爭又在悄然進行,各方勢力紛紛參與國內爭鬥,內亂不止的背景下,北伐戰爭只能休止。

東晉王朝各地不能進行統一的北伐戰爭,與掌握政權的世家大族互相牽制、不團結有很大的關係。而東晉王朝最後也覆滅於方鎮之亂。

四、結語

東晉王朝依靠南遷北方世族和南方世族之擁護而建立,是中原漢族王朝在南方的延續。因此門閥世族的勢力在東晉時達到頂峯,皇權孱弱。而世族內部派系林立,中央與地方矛盾重重,東晉能夠打贏淝水之戰,皆是謝安協調各方勢力,使得東晉國內難得一見的團結,國內軍民一心才戰勝苻堅等侵略者。

而淝水之戰後,東晉統治階級依然故步自封,不對自己原有的統治方式做出改變,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統治,國內各方勢力衝突不斷,使得東晉國力衰微,在淝水之戰大捷後三十餘年便宣告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