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火,一直是家长很关注的问题。今天,我就仔细讲一下各种‘火’的区别和调理,家长们都要认真看一看。

通常,家长认为这些是孩子上火了:口气大,眼屎,嘴唇红,有口腔溃疡,然后,就会用一些惯常的“灭火器”:凉茶,罐装凉茶,冬瓜汤,西瓜。

但是发现,效果很一般,而且很快的,孩子上火的次数越来越多,然后大家就有个印象:我家孩子很容易上火。

那么,究竟孩子是不是上火呢?可能是的,但是,清热降火往往效果不见得很理想。其实上火分为虚火和实火。

1、虚火,就是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阳,相对来说,阳就显得过亢了。

虚,就是少了,缺乏。虚火的原因是阴液不足,唾液、血液、汗液,都属于阴液。通常汗大,晚上睡觉盗汗的孩子就是阴虚;连续高热,伤津耗阴,也会阴虚;长期腹泻拉肚子,好了之后没有及时补充水液,也会阴虚;长期气血不足的孩子,也容易阴虚。

上虚火的孩子,容易手脚心发热,晚上睡觉盗汗。如果发烧,一般是低热。

因为它的原因是缺少阴液,不是真的阳火太大,所以清热解毒不仅没用,还会让它更虚。

这时候,应该滋阴,补充津液。比如麦冬、藿斛煮水给孩子喝,火气才能降下去。

五脏相互制约,虚实都是相对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比如说孩子脾土虚,就容易肝木旺,脾虚肝旺就会出现“上火”的情况,如脾气大之类的。这种情况清肝火很快孩子又会上火。根本原因在脾,调脾才是关键。

另外,阴虚之火也与气虚阳虚有关,阴阳互相制约,阳虚至极则可能阴虚,我们叫假热真寒;还有虚阳外越等情况,但这些就比较专业了,一定要就医。

2、实火,通常就是积滞郁热。这时候阴正常,但是阳过亢。

实,就是多了,多余。通常是因为吃多了,消化排泄不出,积累久了化热。我们说孩子吃了“热气”的东西上火,热气其实也是相对的,孩子能消化,就不会郁热,也就不存在上火的问题。

积滞的孩子,肠胃有多余的东西,所以口气会大;排泄不出,就容易出现大便硬结甚至便秘的情况。积郁久了,上炎就会出现喉咙痛、口腔溃疡等问题。孩子通常会嘴唇或者小脸红通通的。如果发烧就容易高热。

这时候可以用清热的方法,但根本原因是积郁,所以要同时消积才会有好效果。七星茶在这个时候就比较合适。

90%的孩子上火,是因为积食

临床上经验,大多数孩子上火,无论是嘴唇红还是有眼屎,都是因为积滞。阴虚的孩子,通常脾胃功能差,日常积食的机会更多。

孩子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就是脾常不足。因为孩子要发育,成人可能一碗饭就能够支撑一天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消耗,而孩子还需要支撑他旺盛的生长发育的需求,但是因为脏腑稚嫩,所以脾的功能相比需求相对就不足了。所以,正常的孩子,正常饮食五六天,都会容易出现积食的情况。何况现在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营养不足,巴不得哄喂孩子吃多些,孩子积食的情况就会更高发。不及时消导,就会化热上火。

这时候大多数家长会给孩子喝凉茶,清热去火。尤其广东地区,时不时就给孩子喝凉茶,家里天天煲胡萝卜玉米汤、冬瓜汤,甚至大多数幼儿园的餐饮也是这样安排的。寒凉伤脾,本来脾的能力就弱的孩子,脾就会更差,更容易积滞,很快又会“上火”了。

接着又是过度喂养、积食、寒凉食物伤脾胃,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孩子体质就会很差,动不动生病,家长也会觉得孩子很难养。

防止下次上火,才是更应该关注的

很多家长现在问得很专业,孩子是心火还是肝火?是肺的虚火还是实火?其实是很难一是一,二是二的,孩子不会跟着教科书生病,情况通常都是各种夹杂。我觉得家长没有必要去纠结这些,大多数医生都不一定能辨得很清楚。

孩子这次上火,实际上就是已经“爆发”出来了。严重的会感冒发烧并发其它炎症,就医处理;不严重的就是先判断孩子是不是积滞,如果有积的表现就先消积;如果没有明显的积的表现,就看看是不是符合阴虚的表现,帮孩子滋阴。

那么更为关键的,是要重视怎么预防孩子下次上火,这一点绝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概念。

无论孩子是实火还是虚火,关键问题都在脾。

脾常不足,脾运化的能力弱,孩子就会比其他孩子容易积滞化热,出现实火;阴虚火旺,阴液不足孩子动不动就上虚火。“脾主为胃行津液者也。”意思是胃主受纳,当食物进入胃,还要经过脾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真正的津液运化靠脾。孩子阴虚大多为脾阴虚,还是脾的问题。

调理各种“火”的方法不尽相同,但主要的方法还是呵护孩子的脾胃,及时助消化,让孩子不积食。不积才能运化,食物才能被消化吸收,才有了各种健脾滋阴的前提。怎么做呢:

1、学会控制,不要让孩子饮食不节制。

有言:“小儿无知,见物即爱,岂能节之?节之者,父母也。”小孩子懵懂无知,不知道节制,关键要靠父母,家长没有控制好孩子的饮食,吃太多肥腻、生冷的食物,饮食不合理损伤孩子脾胃,后天之本受损,孩子才会经常生病。

孩子老积食、老生病,错都在父母。

2、情志调理,不让孩子气郁化火。

《黄帝内经》中提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志内伤,容易引发其他疾病,包括“上火”。

孩子虽说无忧无虑,也有各种情绪变化,并且不会自我排解,需要家长呵护情志。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玩耍,及时调节孩子的情绪。比如不要一味批评孩子、给孩子太多压力等,避免刺激和伤害情志。

3、防患于未然,合理消积健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我们经常说提高抵抗力,落到操作层面就是给孩子健脾。强健脾胃,夯实后天之本,让孩子整个内部机制有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不是靠吃保健品、维生素、益生菌。

具体的做法就是每天花10秒钟,观察孩子的舌苔、口气、大便、睡眠,有不正常的情况就是孩子可能积食了。

舌苔白厚腻、黄厚腻

如果孩子积食,就用3招帮孩子助消化:减少孩子饮食的量,或者素食,配合三星汤来助消化。

如果孩子消化好,就积极的健脾益气,可以用健脾养胃方、白术佛手汤等健脾的食疗方法。

总的来说,孩子上火,不要反复的喝凉茶、清热解毒。关键是在脾胃,要及时助消化和合理健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