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曲

唐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进献了新编大曲《凉州》。素来爱好音乐的玄宗,便召诸王进宫,一同欣赏凉州大曲。演奏完毕,诸王纷纷向玄宗道贺,称赞曲子如何如何精彩,只有玄宗的大哥、宁王李宪默默不语。玄宗转头问宁王的看法。宁王说:“此曲虽然优美,但臣听说,一支乐曲从宫音开始,商音展开,在角、征、羽各音之间完成。音乐都是以宫商音为基础形成的。但这首曲子的宫音分散而微弱,商音则杂乱而粗暴。臣还听说,五音中,宫代表君王,商代表臣下。宫音不强盛,则君王势力微弱。商音过强,则臣下有作乱犯上的征兆。这种苗头虽然隐藏在乐曲之中,却会应验在人事上。我担心会有叛乱或者犯上的事情发生。这首曲子可能就是预兆。”玄宗听了若有所思,后来果然发生了安史之乱。

这个故事出自唐代郑綮所撰《开天传信记》。西凉州进献凉州大曲一事,许多史料都有记载,没有疑义。可宁王居然从凉州大曲中听出不祥之兆,就有点不可思议了。难道凉州大曲有什么问题?

凉州词

凉州位于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作为通往西域的要塞,凉州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歌舞艺术十分盛行。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诗句,便是这里生动形象的写照。歌舞之乡的沃土,孕育出了凉州众多精彩乐章。隋唐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外来音乐在中原广为流传。隋文帝时,来自西凉或具有凉州风格的乐舞统称“国伎”,被列为宫廷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七部乐”之一。隋炀帝时,“七部乐”扩充为“九部乐”,其中的“国伎”被更名为“西凉伎”。唐太宗时,“九部乐”又增至“十部乐”。“十部乐”中,除“清商乐”是汉族传统音乐、“燕乐”是新作外,“西凉乐”等其余八部都是来自少数民族或域外各民族的音乐。

不过,开元年间进献的凉州大曲,与之前的“西凉乐”还是有所不同。凉州大曲并不是由“西凉乐”直接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凉州当地民间乐舞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大曲是唐代新形成的一种集器乐、舞蹈、歌曲于一体,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大曲的结构非常庞大,一般包括散序、中序、破三个部分,少则20余段,多则达50余段。大曲的兴起,是唐代音乐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代乐舞

凉州大曲作为唐代第一个高水准的歌舞大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创新。或许正是这种创新,使得宁王从凉州大曲中听出不祥之兆。因为古代音乐以雅乐为正统,而凉州大曲属于燕乐。雅乐是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讲究典雅纯正,有严格的音律法则。比如古人把宫、商、角、征、羽这“五音”,与周易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建立了对应关系,认为雅乐与周易学说是相通的。雅乐还与传统礼节规范合称为“礼乐”,成为了儒家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而燕乐又称宴乐,是指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隋唐时期,燕乐大量吸收外来音乐,不断创新,出现了欣欣向荣局面。当时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都是指燕乐。但是,由于雅乐始终居于正统地位,燕乐的创新与发展难免受到排斥。宁王从凉州大曲中听出不祥之兆,大约也是这种心理作祟。

宁王的这种心理,极有可能是受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不良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曾把“亡国之音”说得天花乱坠。他说:声音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宫音代表皇帝,商音代表大臣,角音代表老百姓,徵音代表事情,羽音代表事物。如果这五音不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音乐。如果宫音混乱,音乐就会变得散漫,这是由于国君骄横。如果商音混乱,音乐就会显得不谐调,这是因为大臣腐败。如果角音混乱,音乐就会流于忧愁,这是由于老百姓有怨愤。如果徵音混乱,音乐就会显得很悲伤,这是由于劳役过多。如果羽音混乱,音乐就会变得倾危,这是由于财物缺乏。如果五音全部混乱,互相凌越,这就叫做过度放纵。这样一来,离国家灭亡也就不远了。

唐代乐舞

司马迁还特地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通俗音乐,过分放纵,是乱世之音;二是桑间濮上的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关于“郑卫之音”,最先看不顺眼的人其实是孔子。春秋时期,由于郑国的民间俗乐流行,曾令孔子十分厌恶。到了战国时期,连一些君主都成了民间俗乐的爱好者。如魏文侯爱听“郑卫之音”;齐宣王只喜欢“世俗之乐”;秦国宫廷中,来自异国的“郑卫之音”以及《韶虞》《武象》等乐曲也大受追捧。成语“礼崩乐坏”的“乐坏”,就是指民间俗乐冲击了正统的雅乐,令卫道士们十分沮丧。关于“靡靡之音”,则是指男女幽会时唱的那些柔情蜜意的情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连情歌也遭贬斥,实在有些过头了。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民间俗乐和外来音乐带有很深的偏见。

不过,虽然宁王受了司马迁的误导,把凉州大曲的创新当成了不祥之兆,但思想开放的唐玄宗却不以为然,仍然将凉州大曲定为了宫廷燕乐。凉州大曲传开后,也受到了唐代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诗人杜牧“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的诗句,便是凉州大曲深入人心的见证。据说自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南宋数百年中,凉州大曲盛行不衰,并且由原来的单一宫调,逐渐丰富发展为七个宫调曲。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是唐代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作为政治家,唐玄宗开创了辉煌的开元盛世。作为音乐家,唐玄宗留下灿烂的艺术成就。这一切都源于唐玄宗的开放精神和博大胸襟。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开头的故事中说,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应验了隐藏在凉州大曲中的预兆,其实是牵强附会。西凉州进献凉州大曲,据考证是在开元六年(718年)。而安史之乱爆发是在天宝十四年(755年)。这两个时间点相差了整整37年。这样的预兆,实在过于荒唐,只能视为无稽之谈。(文/谢志东)

燕乐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