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大小戰役無數。最著名的就要數三大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夷陵之戰。這三次戰役不但規模大,參戰人數衆多,而且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並且都決定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夷陵之戰,劉備被東吳陸遜擊敗,喪失了數十萬大軍,僅以身免。蜀國自此一蹶不振,國力大減,以至於後期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那如果換做諸葛亮討伐東吳呢,陸遜還有機會贏嗎?蜀漢丞相諸葛亮與江東大都督陸遜誰技高一籌呢?

諸葛亮與陸遜同爲三國的頂尖人才,一個幫助劉備從無到有,建立帝業,一個在江東出將入相,地位顯赫。兩人都在國中舉足輕重,深受主公信賴。

首先在才能方面,諸葛亮與陸遜不相上下,都可爲世之奇才。

劉備在臥龍崗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幫助劉備一步步發展壯大,建立霸業。在當陽之敗後,諸葛亮隻身過江勸說孫權連和劉備,一同對抗曹操。赤壁之戰,曹軍戰敗,孫劉趁機擴張。諸葛亮巧施妙計,奪取了南郡與襄陽,荊州等地。又率軍向南拿下荊州南方四郡,即零陵,武陵,桂陽,長沙等郡。在諸葛亮的策劃下劉備實力大增,孫權甚至都要和親來鞏固聯盟。諸葛亮可謂劉備勝利的曙光,在龐統死後,諸葛亮甚至幫助劉備入主成都,進位漢中王。

而陸遜之纔不下週瑜,頗得孫權賞識。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曹操與孫權媾和,一起對付關羽。呂蒙本想率軍攻打荊州,但看到沿江數座烽火臺後,陷入躊躇。此時陸遜向孫權進言:“呂蒙應稱病辭職,自己代替呂蒙之職,鎮守陸口,然後稱讚關羽,使關羽放鬆警惕,必然撤走荊州軍隊。最後呂蒙率一軍突襲荊州,一戰可勝!”孫權大喜,最後果如陸遜之言,荊州空虛,江東奪取了荊州,擊殺了關羽。

其次,諸葛亮與陸遜有個很相同的特性,就是謹慎。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掌握蜀漢大權,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穩定後方後揮師北伐。諸葛亮北伐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步步爲營,從不弄險。出祁山大路,取平坦開闊之地進軍,一步一個腳印。魏延曾經建議“出兵子午谷,直取長安”可是諸葛亮沒有采納,認爲此計過於冒險。

諸葛率軍攻打東吳,必定也會像北伐時那樣,穩紮穩打。江東孫桓,韓當,周泰等不是諸葛亮的對手。而陸遜作爲江東的救命稻草,也同樣計謀過人,堅韌不拔。在劉備東征的時候,陸遜就約束將士,不得出戰,緊守城池。劉備率軍多次攻打,都沒有攻破江東的夷陵防線。無論如何引誘,陸遜就是不出戰。這點就好比曹魏的司馬懿,能看清對手與自己的長短之處,不是不打,而是等待時機,諸葛亮行軍佈陣極爲謹慎,所以陸遜只得堅守不出,難以取勝蜀軍。

諸葛亮率軍有個特點,就是打仗沒問題,善於與對手周旋,但進軍不夠銳利,進攻性不強。如北伐中,魏軍郝昭一人防守陳倉,以幾千人抵擋了蜀國數萬大軍,攻打了半月仍然不能前進半步,由此可見,強攻並不是諸葛亮所擅長的。面對堅韌不拔的陸遜,估計諸葛亮也是無能爲力,不想死磕到底。

然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和劉備說道:“東聯孫權,西取巴蜀,三分天下”,而此時諸葛亮率領大軍,擊敗江東諸將後與陸遜對峙夷陵,蜀軍勢大,孫權必定派人求和。命人送還張飛首級,並把荊州歸還蜀國,各守疆界,同抗曹魏。諸葛亮既然無法攻克江東防線,與陸遜也就是五五開,所以必定會見好就收,分兵據守荊州,回朝進諫劉備,勸說終止伐吳。而收回荊州,殺了仇人糜芳,傅士仁等人,也對得起關羽、張飛的在天之靈了。

陸遜作爲江東的頂樑柱,也同樣明白吳蜀脣亡齒寒。北方的曹丕正在虎視眈眈,想坐收漁翁之利。在演義中,陸遜擊敗劉備後,大軍被困在諸葛亮的八卦陣中,黃承彥救出陸遜後,陸遜自認才能不及諸葛亮,於是罷兵回江東,防禦曹魏去了。由此可見,陸遜不會與蜀國拼得你死我活,畢竟曹魏纔是大敵。諸葛亮率軍攻打江東,當兩軍對峙難分勝負之時,諸葛亮必定停止進攻,而陸遜也會順着臺階,和蜀國言和。《三國演義》第84回:遜曰:“吾非懼石陣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詐與父無異,今知吾追趕蜀兵,必乘虛來襲。吾若深入西川,急難退矣。”遂令一將斷後,遜率大軍而回。

最後,諸葛亮與陸遜兩位奇才,爲了各自主公着想。雖然會在夷陵大戰,但等難分高下之時,必定會勸說主公,同歸於好,一共對抗曹魏。所以陸遜雖然能力出衆,但卻難以與諸葛亮分出高低,畢竟夷陵之戰二人都不願意打下去。因此,如果討伐東吳的是諸葛亮,陸遜既不會贏,也不會輸。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