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朝是我國封建時期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代之一,繁榮的時代背景下也促進了詩詞的大發展,李白、杜甫等文學大家也是噴湧而出,使得唐朝的文學百花齊放,精彩紛呈。

或許我們對於這些文人的印象大多來自於書本的插圖中一般無二,認爲他們都是仙風道骨,文質彬彬。

但其實這些文豪也是普通人,一樣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更會因爲看不慣別人的作態而"破口大罵",只不過他們有自己的罵人方式——寫詩。

就拿杜甫來說,他的一首《贈花卿》流傳至今,其中的名句更是被用來誇讚美妙的聲音。但其實,這首詩是杜甫爲了諷刺花敬定而作。

杜甫的經歷

在我們心中,詩聖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登高》、《春望》等作品更是被選入語文教材,成了每年必考的重點詩詞。雖然文學造詣極高,可仕途卻不那麼順利。

杜甫祖輩也曾在朝爲官,所以年少時的杜甫可以說是一位隱形的"富二代",不僅衣食無憂,還可以讀書寫字,接受各種藝術文化的薰陶。再加上杜甫從小好學,而後又遊歷山川增長見聞,青年時期的杜甫已經有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了。

但隨之而來的科舉落第卻讓杜甫備受挫折,不論是投靠門貴,亦或是獻詩自薦,都沒能使杜甫得到一展抱負的機會。

雖然杜甫終生鬱郁不得志,可他一直心懷天下蒼生,不論是唐朝上流社會的腐敗,還是底層百姓的痛苦,他都看在眼裏、表現在詩裏。就連安史之亂爆發後,原本不受戰亂威脅的杜甫爲了能讓百姓不再流離失所,毅然而然面聖獻策,哪怕被俘虜都沒有放棄自己的計劃。

居功自大的花敬定

見慣了統治階級的貪污腐敗後,杜甫來到了成都定居,在這裏,他看到了花敬定的居功自傲,並作出《贈花卿》一詩,表面上看是誇讚花敬定心血的美妙,其實是一語雙關的表達了他對花敬定藐視君王的不滿。

花卿也就是花敬定是唐朝的一名武將,本來唐朝歌舞昇平已經沒有武將的用武之地了,可誰知安史之亂爆發後各地叛亂時常發生,原本已經息武許久的唐朝又拉開了戰亂的帷幕。

761年時,段子璋叛亂自稱梁王,危急時刻花敬定帶兵擊敗段子璋並將其斬殺。正是由於這個功勞,花敬定開始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不僅縱容屬下士兵燒殺搶掠,還每日在腹中鶯歌燕舞。令杜甫感到不滿的,正是花敬定每天演奏的音樂。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若是放到現在,彈琴、唱歌都是每個人的自由,並不會觸犯什麼禁忌。但是在唐朝高祖李淵建國後,音樂就被分爲了三六九等,皇帝演奏的音樂、王公大臣演奏的音樂以及皇太子演奏的音樂都是不同的,一旦越級演奏就會有滅族的風險。

花敬定每日在府中演奏的曲目就是皇帝的規格,若是放到平時一定會惹來殺身之禍。可是自從安史之亂後,唐朝禮樂制度瓦解,皇帝的權利也逐漸衰落,再加上花敬定的功勞,大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雖然此時的杜甫年紀已大,但仍然有着憂國憂民的情懷。雖然對於花敬定的行爲沒有辦法,但他還是寫了《贈花卿》一文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罵花敬定。其中的"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更是流傳到今。

在我們現在看來,這句話讚揚的是花敬定府中音樂的美妙,就是我們現代人也用這句話來誇獎一個人的歌聲、樂曲的動聽。

實際上卻是杜甫用了一語雙關的寫作方法,"天上"代指的是當時的天子,真正的意思是說這種音樂的規格是隻有皇上纔有資格聽的,作爲普通的百姓怎麼可以破壞禮制呢。

總結:

杜甫的這首《贈花卿》到底有沒有一語雙關的含義,又或者是真的只是誇獎絲竹之聲的優美,到現在爲止也都衆說紛紜。

但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研究他之前的詩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詩中常常反映出黎明百姓的苦難,更多的是他親身經歷的真實事件,很少有關於風花雪月的存在。

雖然已經人到暮年,可杜甫胸懷天下的境界依然沒有改變,在看到花敬定蔑視天子破壞禮制後,通過暗諷來發泄心中的不滿也是極爲可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