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每個媽媽有了小孩後,都會被問及各種問題,比如:“媽媽,晚上時,太陽公公跑到哪裏去了呀”,“媽媽,月亮和星星,白天怎麼不出來啊?”

這些幼稚的問題,媽媽很容易就能搪塞過去。但是,生活裏的某些問題,卻真的很難回答。比如:“媽媽,你爲什麼要去上班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一旦回答錯了,很可能會讓孩子陷入沉思,甚至還可能會改變孩子的格局。

“媽媽,你爲什麼去上班?”三位媽媽的回答,最後一個媽媽最機智

A:你爸爸賺錢少,養不活家

小美很乖巧,她也是個小話嘮。週末那天,媽媽做好飯後,就着急換衣服,準備出去上班了。小美剛爬起牀,看見媽媽正在換裝,就抱着媽媽問:“媽媽,你要去哪裏呀?”

媽媽摸了摸小美的腦袋,然後推開了小美,告訴她說:“乖,聽話,快去喫飯吧!媽媽要去上班了。”

小美拽着媽媽不讓媽媽走,圍着媽媽問東問西,“媽媽,你可不可以不去上班啊?”

媽媽愣了一下,不知道怎麼回答,乾脆就把責任推給了老公:“我不去上班不行啊,你爸爸賺錢少,養不活家啊!”

聽了這話,小美委屈極了,她對媽媽說:“媽媽,我可以少喫一點,我很心疼你,你不要去上班了好不好?我們換個爸爸!

分析:當媽媽把責任推給老公,嫌棄老公賺錢少,孩子的心裏肯定會很難過。

孩子可能會因爲愛媽媽,就把恨意轉嫁到爸爸的身上,從而討厭爸爸的“無能”

這樣的孩子,很難打從心裏愛爸爸。媽媽的一句回答,卻離間了這個家。

B:媽媽上班,是爲了掙錢,爲了供你上學

小麗家裏條件很普通,爸媽都是工薪族。小麗每天起牀後,都會看見媽媽留在桌子上的字條:飯在桌子上,喫完了,鎖好門,乖乖上學校。落款留言處,簽着媽媽兩個字,還會畫上一個小笑臉。

每天,小麗都是一個人去上學,她看見別的同學都有爸媽送,小麗很羨慕。

有一回,她就給媽媽留了字條,詢問媽媽:“媽媽,你爲什麼要去上班呢?”

結果,媽媽看了後,回覆小麗說:“爲了你啊,爲了掙錢,供你上學唄!”

從那之後,小麗總是悶悶不樂。

分析:小孩子想得到媽媽的陪伴,希望媽媽能跟別的小孩媽一樣,送自己去上學。小孩子這種精神上的需求,跟生理上的需求,比如渴了、餓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只可惜,有的家長不理解,不僅忽視了,還會錯誤的拒絕孩子,導致雪上加霜。

小孩子聽見媽媽說,上班是爲了掙錢,爲了供養他上學。那麼,孩子可能會有負疚感,帶着歉意去學習

還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不想好好學習了,只想換媽媽陪着自己。

C:媽媽上班,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這位媽媽在小孩問她,爲什麼要上班時,她回答孩子說:“媽媽上班,是想奮鬥,想變得更優秀!”

簡單的一句話,讓孩子意識到,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奮鬥,就可以變得更優秀。

這樣的回答很機智,既沒有排擠孩子的爸爸,也沒有把壓力轉嫁給孩子。

孩子聽了媽媽這樣的回答,心裏會充滿好奇感。孩子可能會想,上班爲什麼會讓人變優秀呢?我長大了,是不是也要上班呢!

孩子會羨慕媽媽是個大人,會爭取努力學習,快點長大。同時,孩子還會對媽媽高度認可,會更加尊重媽媽。

媽媽不同的回答,孩子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高度”

如果說,前兩位媽媽的回答,只停留在“一樓”的水平。那麼,很顯然,第三位媽媽的回答,就更上了一層樓,層次更高些,更有高度了。

高度不同,孩子的眼界自然不同,格局也會不一樣。

舉個例子來說:鄰居家有兩個孩子,他們的媽媽每次努力加班,都會在回家後抱怨:

“錢太難掙了,真是太累了,要不是爲了孩子,我可真想辭職不幹了。”

結果,兩個孩子的精神壓力很大,只要一學習,就會想到媽媽的辛苦,考試成績差一點,都會覺得有負疚感。兩個孩子越來越內向,徹底被壓力壓垮了。

當媽媽把負能量,傳遞給孩子時,孩子會受到衝擊。即便孩子再正能量,但當孩子吸收了過多來自媽媽的負能量後,正能量也會被抵消掉很多,孩子很難真正的享受快樂。

媽媽的一句回答,卻會影響到孩子的格局,讓孩子擁抱不同的世界。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