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裏的安全問題是最受家長關注的。每個幼兒園都會極力呵護孩子的安全,如保證地面乾淨無水,處理好桌椅的邊邊角角等,以防孩子受傷。

但孩子天性活潑、動作協調性較差,難免還是會有一些磕磕碰碰。

實際上對於孩子而言,每一次磕碰,都是他們成長的機會。

處理得當,可以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如何正確處理事情。相反,如果家長把事態擴大,不僅不利於孩子從中學到東西,反而會給孩子的性格帶來負面影響。

放大磕傷的負面影響

1.孩子學會推卸責任

幼兒園時期,孩子身體動作的協調性還不夠完善,因此,經常會有跌倒和碰傷的現象發生。如果孩子一旦磕到碰到,家長就去幼兒園找老師追究責任,孩子在無形中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我受傷是因爲別人的錯,別人要爲此負責任。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面對逆境、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讓他們從“跌倒”中成長,學會拍拍泥自己站起來,學會把步子走得更穩,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終成爲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人。

2.孩子對父母依賴性強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特別是小男孩,喜歡爭強好勝,在一起玩就一定會有發生爭執的時候,這時發生磕碰就在所難免。

大多數時候,孩子之間的爭端都不是什麼大事情,反而是家長的小題大做容易將矛盾激化。兒童心理學認爲,孩子間的衝突、糾紛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在糾紛中可以提高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能鍛鍊堅強的意志。

儘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爭端,這正是孩子學會協調關係,解決衝突的契機。如果家長和老師過早干預孩子間的衝突,反而讓孩子越來越依賴成人的保護,永遠學不會和別人溝通協調的方法,從而喪失自我保護的能力。

3.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適當的鍛鍊有利於增強孩子骨骼的強韌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可是因爲家長的過分關注和叮囑,孩子有可能不敢再有大動作的出現,因此孩子變得膽怯,束手束腳,甚至越來越不愛動,導致體質下降。

家長如何面對磕碰現象?

1.小傷不在意

如果看到孩子身上有些小傷,但是並不礙事,孩子也沒有出現情緒異常等,那簡單幫孩子處理下傷口就可以了,至於受傷的原因,如果孩子願意表達就瞭解一下,問問他的感受,如果已經忘記了,就讓它隨風吧。

2.孩子情緒異常,先問原因

如果孩子受傷之後出現哭鬧、害怕、不願意上幼兒園等情況,那在處理完傷口之後,一定要問問孩子和老師發生了什麼事情。

在和老師溝通時,請先控制情緒,保持冷靜,以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如果是幼兒園的責任,且園方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話,那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圓滿解決;如果是自家孩子的責任,則配合園方將後續事情處理好,同時教育孩子學會必要的自我保護方法。

3.不當面質疑老師

孩子在幼兒園裏發生磕碰,最緊張的就是老師,她們恨不得自己受傷也不願孩子受傷。因爲當家長把孩子交給幼兒園時,老師就有了一份責任。

如果家長對於事情的解決有異議可以私下裏找老師或者其他孩子家長商議,不要當着孩子的面質疑老師,否則會降低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威望,讓孩子對幼兒園有牴觸情緒。

磕碰是孩子的寶貴經歷,從“摔倒”中吸取教訓,孩子才能更快成長!面對小小的磕碰,家長們請放鬆些,給孩子更自由的空間,才能培養出一個更優秀的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