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唯一的科技城有了新使命:綿陽科技城將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創新高地

9月21日,第八屆中國(綿陽)科技博覽會開幕(下簡稱“科博會”)。

受疫情影響,本屆科博會的各項議程和展會規模都有所縮減,但這無礙綿陽市的決心:作爲中國唯一的科技城,“更先進的生產力”將是這裏發展過程中最亮眼的招牌。以此爲基礎,綿陽的計劃不僅是要將常住人口規模提升到500萬以上,且成爲四川省,乃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副中心城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9日在四川綿陽調研,出席綿陽科技城建設部際協調小組會議並講話。劉鶴指出,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準確把握綿陽科技城在新形勢下的使命和目標定位。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服務國防建設爲基礎,以軍民融合爲重點,努力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高地,探索打造區域科技創新特區的路徑。

依靠國防軍工發展起來的綿陽科技城,如何才能真正以科技爲生產力推進地方經濟發展,吸引到足夠的發展所需人才?

科技城帶動四川副中心

距離四川省會成都市120公里的綿陽市,是四川省內經濟第二大城市,且從“一五”到“三線”建設時期,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國防科研佈局地區,聚集了包括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大量的科研院所。

2000年,綿陽科技城成立,成爲我國唯一的“科技城”。2013年,首屆科博會在綿陽召開,當地希望以此進一步打響“科學城”的招牌。2020年不僅是該會議第8次舉辦,也是是綿陽科技城建設的第20週年。

據綿陽市委書記劉超介紹,自2013年首屆科博會召開後,當地經濟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綿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在四川的排位上升較快,由2014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3位,製造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9.4%。

綿陽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從2014年的726戶增長到2019年末的1059戶,增幅達45.86%。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則從2014年的119戶,增加到2019年末的340戶,增幅達185%,

在國務院評出的2019年度“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的全國十個城市中,綿陽作爲西部地區唯一城市入選其中。

劉超介紹,綿陽現有2個國家級園區、8個省級園區,是川渝地區擁有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作爲中國唯一的科技城,綿陽的發展重心主要聚焦在“硬科技”上。與國內其他“研發投入強度”排名前列的城市比較,軟件業並非綿陽市的重點產業。《2020年綿陽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發展經濟着力點是在“實體經濟上”,其中包括電子信息、汽車等主導產業,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

在統計口徑上,綿陽市將科技城列爲單獨統計單元。2019年,綿陽科技城實現GDP爲2011.61億元,增長8.6%,佔綿陽市GDP比重爲70.41%。

得益於科技城的發展態勢,綿陽被認爲是最有希望成爲四川省經濟副中心的地區。

2019年2月,四川省出臺《關於推進中國(綿陽)科技城加快發展的意見》,總體目標細化分爲三個階段。明確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800億元,力爭達到3000億元,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邁出堅實步伐;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500億元,力爭達到5000億元,實現高質量發展,力爭率先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

作爲本屆科博會的嘉賓,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爲,綿陽科技城作爲一優質平臺,可以把資源、人才、信息、技術各個方面吸引到過來,對於整個成渝城市羣的發展,對整個區域創新的帶動都有重要的幫助。

人才缺口仍是發展瓶頸

有受訪專家指出,綿陽科技城不能夠關起門來固守一城,自建一城,而是需要敞開城門,與外界有更多聯繫和互動。他所指的外界,是距離綿陽市40分鐘動車車程的四川省省會成都市。

“廣東省爲什麼不僅科創實力雄厚,而且經濟實力方面也有廣深雙星?這是因爲廣深,加上旁邊的佛山惠州東莞等地,形成了龐大的產業羣,各個城市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夯實廣東省在全國的競爭地位。”該專家表示。

綿陽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擁有非常強大的國防軍工企業,但民營的科技企業的競爭力、集羣程度不足。國防軍工企業在內部形成相對的閉環,相關技術與產品輸出有較強門檻,儘管四川在近年力推“軍民融合”,但受訪專家認爲,最終的融合情況,依然需要體現到地方經濟發展中,而這一方面的成效仍有待觀察。

作爲衡量城市科創能力重要指標,綿陽在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R&D)方面一直在四川省處於領先位置。根據2019年四川省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綿陽市R&D經費投入爲186.3億元,投入強度達到6.52%,位居四川省第一位,而成都投入強度僅2.66%。

但在2019年的一場閉門會議上,當地領導便指出,“綿陽的創新主體是科研院所,強的是知識創新,企業創新弱,呈現出‘大科技小產業’特徵”,這被認爲是直接點出了綿陽在科技城發展方面的關鍵問題。

綿陽科技資源以國防軍工科技創新資源爲主,多數集中在科學實驗或試驗領域,而離產業和市場近的科技創新能力還顯不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還不明顯。因此,“着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成爲了綿陽在建設科技城過程中的主攻方向之一,旨在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把綿陽建成科技創新資源密集、科技創新活動集中、科技創新實力雄厚、科技成果輻射範圍廣泛的科技創新中心。

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本地基礎人才供應能力不足,大量人才仍需要從外引入。根據綿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全市有高校15所,在校生14.55萬人。與之相比,成都在2019年末的普通高校56所,在校生86.9萬人,且包括博士研究生1.7萬人,碩士研究生8.6萬人。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綿陽在科技城建設中,需要對基礎人才的供應短板引起重視。

周濤認爲,綿陽科技城的優勢是國防軍工產業,但這是較封閉的體系。與此同時,科技型民營企業在綿陽發展得不太理想,核心問題在於綿陽本地無法供應大量的基礎人才。因此,綿陽要真正把科技城這個招牌做起來,建議舉全市之力,以10-20年爲基本週期,投入上百億元,全力建設綿陽當地最重要的人才搖籃——西南科技大學。

(作者:李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