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要說八路軍的抗戰史,首先還得從日本侵華戰爭說起。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覬覦中國豐富的資源,於是就想把貪婪的魔爪伸向中國。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日本的地理位置又十分靠近中國,所以入侵的日軍野心勃勃,一心要在三個月拿下中國,再立足中國向世界擴張。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計劃並沒有如願以償,在侵佔東三省後,他們遭到了中華民族同胞頑強的抵抗。原本計劃三個月的"閃電戰",變成了長達數年內的拉鋸戰。日本畢竟是外來侵略者,如果速戰速決,對他們來說擁有絕對的優勢,但隨着戰線拉長,日本兵力素質漸漸大不如前,雙方戰事呈現膠着狀態。如此一來, 對於物資缺乏的中國軍隊來說,完全被推到了艱難的尖峯時刻。

那時候,戰士們喫不飽,穿不暖,軍事裝備也很落後。但是,爲了早日將日本人趕出中國國土,還國人一片淨土,戰士們在惡劣的條件下,堅持着保衛者的姿態。喫不飽,就啃樹皮,穿不暖,就多運動,老百姓看到軍人們的艱辛,也自發的組織起來,能籌集戰備物資,就籌備戰備物資。千寸底、布鞋、草鞋、衣服、繃帶等等,盡力而爲,力爭做八路軍的後盾。

除了國民同胞的全力支持之外,八路軍在和日軍的交戰中,也曾繳獲過很多物資器械,這些裏面就包括日本士兵的軍靴。這些軍靴不僅做工紮實,材料優良,所以穿起來不僅護腳保暖,而且舒適美觀。軍靴的原材料都是用上好的牛皮做的,鞋底設計有防止打滑的鐵釘。但是,細心的小夥伴可能會有疑問了:八路軍繳獲的日本軍靴最後去哪了?爲何不見戰士們穿?對此,一些抗戰老兵給出了答案:就算再缺鞋子,也不敢穿啊!

爲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爲當時在紅軍隊伍內部有這麼一個規定,就是在戰場上所有繳獲的戰利品,都必須上交之後再進行分配,任何個人是不能私自使用和窩藏戰利品的。由於戰備物資嚴重缺乏,這些收繳來的戰利品,上級後勤中心會根據物品質量的好壞,分類分配。對中心作戰部隊,會優先分配質量好的戰利品。這樣的規定,一方面是對主力部隊的鼓勵支持,另一方面是對資源的優化利用。

除了上述原因,還有一個客觀因素影響。我們都知道,日本人整體個子比較矮小,他們的軍靴也都普遍偏小,所以很多直接繳獲上來的軍靴都不合腳,加上日本軍靴比較笨重,這讓穿慣了棉布鞋和草鞋的八路軍戰士很不習慣,他們覺得穿日本軍靴反而會影響到他們的行軍速度,穿上很有可能會被被磨腳,基於這一點,戰士們也不敢穿。

現在,戰爭已經離我們遠去,不管是八路軍穿的棉布鞋、草鞋,還是從日軍那裏繳獲上來的日本軍靴,都已經成爲歷史,我們只能在展覽館或者博物館見到。但是,回溯八路軍不穿軍靴的緣由,我們還是能夠深刻感受到戰爭年代我軍的辛苦和不易。

結語: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物質豐富,人民衣食無憂,但我們要明白,這一切都離不開先輩給我們做好的鋪墊。所以,對於今天的和平與幸福,我們應該加倍珍惜。我們也應該銘記歷史,學會節儉,杜絕鋪張浪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