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親子溝通在家庭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親子溝通,不僅能促進親子之間的相互瞭解,增進親子感情,還能影響到孩子的認知理念。在幫助孩子提升表達能力與溝通技巧的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位媽媽在孩子四歲的時候,曾和孩子有過這樣一個對話,她讓孩子說出“打死或者趕跑蚊帳上的蚊子,有多少種方法”,結果,孩子一口氣說出了十幾種,令媽媽眼界大開。

當我們掌控了良好的溝通技巧後,你會發現,孩子的創造力是很強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常常出乎我們的想像。

溝通的意義不在於你說了什麼,更重要的在於對方接收到的是什麼。好的親子溝通裏,雙方一定都能夠清晰地接收到對方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父母首先要做到的,不僅僅要讓孩子聽到自己的話,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聽懂自己話裏真正表達的意思。01

多用肯定語,少用否定語

許多家長喜歡說:你不要這樣,你不許那樣。

結果,你會發現,你越說不要做什麼,孩子有時反而更會去做什麼。

許多家長就會認爲,孩子不聽話或故意和家長作對。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很大的可能是因爲我們用了“不”這個否定語。

“不”,是一種無效的指令。

對於習慣於形象思維的孩子來說,“不”只是一個抽象的符號,沒有具體意義,他只會記住“不”字後面的具體內容。

一位媽媽臨出門時提醒他的兒子“不要打妹妹”。當她回家後,卻看到妹妹坐在地上哭,嘴裏說着:“剛剛哥哥打我!”

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說“不”,結果反而會起到了強化的作用。這是因爲,人類大腦的潛意識是無法識別“不”字的,會把它自然地忽略掉。

有個著名的白熊實驗,實驗人員告訴被試者:除了不能想白熊以外,可以想其他任何東西。結果,他們反而更加容易想白熊。

這就是“不”的強化作用:越不讓你做什麼,你越是容易不知不覺地去做什麼。02

經常對孩子用“不”字,不僅會引起相反的效果。而且,“不”字後面的內容,常常還會帶給孩子非常負面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第一恐懼的事是被拒絕,第一渴望的是被接納。

太多的“不”,不僅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拒絕,還可能對孩子的身體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

來聽聽下面這段話,你會有什麼感覺:我們一起來玩個遊戲吧,你不要害怕,也不用緊張,真的沒有危險,也不會流血,更不會受傷或死人。現在,我們開始吧!

你的大腦是不是會閃現出“危險、流血、受傷”之類的場景?身體是不是會不由自主地因害怕而變得緊張僵硬?

如果家長習慣性地經常對孩子說不,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中的孩子,很容易讓自己的身體經常處於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臟器官疼痛的狀態中。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免疫力低下。

假如我們換一種說法:我們一起來玩個遊戲吧,這個遊戲非常安全,你可以放鬆盡情地玩。你越放鬆,就會越感覺到快樂,覺得這個遊戲很有趣。來,讓我們開始吧!

這時候,你的反應是不是也變了?你的身心是放鬆的,呼吸和心跳都變得平穩而有規律,整個人感覺舒服自在多了。03

使用清晰具體的語言,而不是模糊的信息指令

所謂清晰具體的語言,是指孩子聽到後能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

如果家長的指令不夠清晰具體,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比如,“不要搗亂!”這是一個模糊的指令。因爲對於什麼是搗亂,孩子並沒有一個清晰具體的概念,他們不知道怎麼做。他可能反而會來添亂。

告訴孩子:“現在,你回到自己的房間去。”這就是清晰的語言。

再比如:“你要乖一點”, 這是一種模糊的語言。孩子並不知道要具體怎麼做纔算乖。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先自己在一邊玩玩具,一會兒我帶你出去玩。”這樣,孩子就知道怎麼做了。04

“小心”和 “停”的差別

一對夫婦帶着他們的女兒在平地上溜冰。女孩喜歡溜冰,但因爲不久前她曾在溜冰時摔跤受過傷,父母對女孩的一舉一動比較緊張。有時候,女孩一個急轉彎會讓身體暫時失去了平衡,這時爸爸就會在旁邊大叫:“小心!小心!”

女孩聽到後,似乎變得不知所措,整個身子開始搖搖晃晃,幾乎要摔倒。當再一次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媽媽用拖長的語調說了一個字:“停——”

女孩聽到後,不知道哪裏來的一股力量,只見她雙腳用力一定,身子一挺,慢慢的找回了平衡點。幾次下來後,女孩越來越快地恢復了平衡。

爲什麼叫“小心”的時候,女孩好像更加慌亂,不知如何是好;叫“停”的時候,彷彿在她的體內引發了一個穩定的力量,很快就能恢復平衡了呢?

因爲,“小心”是一個模糊的詞,不能具體描述和量化。什麼是小心?怎麼走算小心?是眼睛看地上算小心,還是看前方算小心?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行爲下,都有不同的意義。

我們的大腦不知道如何處理模糊的詞,需要清晰的指令,才知道如何動作。而說“停”的時候,就是一個清晰的指令,孩子知道怎麼做。

另外,還有一個潛意識層面的因素在影響着孩子的動力。當爸爸叫女兒小心時,女兒的潛意識會收到的信息是“我剛纔不小心”。這對她的表現是一種否定和責備,她內心本能的反應就是抗拒,以顯示自己並沒有錯。

而“停”是一箇中性詞,沒有隱含任何責備的意思,所以更容易被孩子的潛意識接受,於是大腦就會啓動停的機制。由於我們的大腦裏有“停”的資料的,大腦很快就能做出反應,命令肢體配合行動起來。

很多時候,孩子總是講不聽,或“與父母對着幹”,並不是他們故意要這樣做。更可能是因爲你的表達方式出現了問題,讓孩子聽不懂你的話。學會從孩子角度出發,讓孩子“懂你”,需要父母更多的用心。

與孩子溝通是一門技術活,同時也是父母智慧的展現。一次好而有效的溝通,不僅能夠準確傳遞信息與反饋,同時也是一種愛與情感的連接。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