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靜嫺、段武寬

本文由:愛和自由(srx_love-freedom)

1

問題1:

我女兒最近開始撒謊了,我們糾正她錯誤,可是她還是不肯承認自己的錯,還一直狡辯,弄得我老是對她發火。小朋友也不想跟她玩了,我好心煩,不知道怎麼辦了!

回答:

孩子撒謊,不說真實的話,一定是因爲孩子對於說真實的話感到緊張、有壓力、自己無法面對。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首先要處理的是情緒。

面對孩子的謊言,我們要觀察孩子在緊張和害怕什麼。是真實的那個結果使她自己無法獨立去面對而產生了緊張和害怕?還是她擔心成人對這些事情會有指責和評判?或者會感覺到自己承認這個事情是不是就代表自己不好了,自我價值感就沒有了?

在問題的描述中,我看到成人在面對這個事件的時候對自己的情緒是有覺察的,知道自己會心煩,會對孩子發火。 在這個時候,成人首先要覺知自己的情緒,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如果成人總是陷在生氣的情緒裏,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而且自己也不能清明地去看到事件本身,更不要提去幫助孩子了。所以,成人需要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再處理孩子的問題。

其次,是自我價值感的問題。

成人在糾正孩子錯誤的時候,是需要非常謹慎和有意識的。不是一味地說“你做錯了”,“你爲什麼又這樣”,“明明真實的事情不是那樣的”等等。這些語言就是一種指責,更好的做法是 要去看到孩子在具體的事件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目前看到這個問題中,孩子對成人的糾正已經產生了壓力和抗拒。所以,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幫助孩子清晰地去剝離事件和他的價值感,以及父母對他的愛。

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愛你,只是這個事情不可以這樣做 ”、“你很好,只是這個事情不能這樣做”等等。透過這些語言去幫助孩子建立在事件發生時的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

最後,才過渡到針對事情本身與孩子進行交流探討。

“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透過這樣的問題,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幫助孩子透過他自己的表達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這個事情裏面是否有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到你的?”、“在這個事情中是否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你?”、“爸爸媽媽可以幫助你做些什麼呢?”……這既能讓孩子感覺到支持,又能夠讓孩子一次一次地去體驗和經歷面對那個事情之後的那一份喜悅感和成就感。

2

問題2:

從3歲左右開始,孩子經常出現和別的孩子比較的情況,有時扭曲事實,比如說春分豎蛋,他沒豎起來,但給媽媽講的時候,說就他一個人豎起來了,還專門說其他的人都沒豎起來(他強調的人其實剛好是豎起蛋的那幾個小朋友)。

請問這是小朋友的普遍現象嗎?我審查自身和環境,找不出問題。大人都是說到做到,也從不拿孩子和他人作比較。孩子上的幼兒園是蒙氏園,挺尊重個體差異的,會是哪裏出了問題嗎?

回答:

我覺得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去觀察孩子:

第一方面: 在孩子生活的環境裏,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裏,是否存在隱性或者暗示對比的現象?

第二方面: 孩子的自信和自我認同感在環境裏是否得到了支持和欣賞?這個環境不僅僅是家庭的環境,同時也包括幼兒園的環境。

第三方面: 家長要從現象中瞭解孩子,例如說有的孩子看到別人拿了一個玩具,孩子就會說:“我家也有,我家不僅有這個顏色,還有其他顏色。”當孩子這樣表達的時候,他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說謊。 背後呈現出孩子也渴望擁有這樣的玩具的心理需求。

如果我們能看到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那麼孩子說的話,就是基於他的需求而說,而不是直接定義爲說謊,更不能用道德的眼光去評判他。

第四方面: 孩子是否在環境裏有很大的壓力?例如:被挑剔的壓力、被評判的壓力?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

第五方面: 家長是否說謊?是否讓孩子在家庭環境裏聽到、看到或感知到了成人的謊言。

家長可從這五個方面去觀察,看看孩子的現狀是否和這些原因有關,然後進行調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