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昌縣西南12公里處,有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叫元坑鎮。下轄13個行政村和一個居民委員會。總面積169平方公里,人口1.7萬。

該鎮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四周環山,是個山間盆地。氣候溫暖溼潤,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華天寶,物產豐富。金溪自西往東穿流鎮西北,蛟溪自東往西橫貫鎮中部。歷史上這塊土地河渠縱橫,山野上到處是原始森林。優良的自然環境給人類提供了優越的生活條件,是人類宜居的好地方。

歷史上閩北是福建通往中原的主要通道。所以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建制。公元260年“三國”的“東吳”,在今建甌縣設建安郡,建安郡之下有劍浦縣(今南平),劍浦縣之下有交溪鄉。如今的元坑鎮所轄之地,乃當時交溪鄉的七個都中的四個都即:婁杉都、靖安都、寧安都和西峯都。所以元坑的建制歷史有1700多年。而順昌卻遲在公元933年才立縣,元坑的建制比順昌縣早600多年。

元坑的文化教育開發總體說:發端於唐末,精華在兩宋,普及在明、清,提高在共和國“改革開放”之後。

唐末中原社會大亂,許多高官顯宦舉家南遷入閩。不少顯貴進往元坑。他們帶來中原發達的文化教育。如唐王府司馬廖鎮、廖業兄弟,舉家遷進廖坑和槎溪。他們在宋朝培養出:廖執象、廖衡、廖嶢、廖伯憲等諸多的神童,使元坑成爲神童的故鄉。

唐司馬上柱國公吳珮一家隱居演山,辦起順昌第一個書院――演山書院。自後晉至宋末,一個家族就培養出進士三十多個。使元坑成爲進士的搖籃。

由於宋代元坑的文化底蘊深厚,引來諸多的學者名家,來元坑活動。特別是理學家楊時、遊酢、朱熹常到漠布講學,並辦書齋、書院。使理學的理念在元坑普及昇華。楊時培養的高徒宋工部尚書廖剛成爲兩宋重臣,朱熹的得意門生武威王廖德明成爲南宋名臣,且朱熹的三傳祖師爺吳儀又是元坑演山吳氏後裔。爲此在宋代元坑就成爲閩北乃至福建的理學播遷之地。

明、清時期元坑商貿發達,仰賴於元坑富饒的資源和便捷的水運,元坑的漠布成爲當時商貿的集散地。每天往來於金溪的商船不下二、三百艘。此時元坑的木材、毛邊紙等銷往江南,售至東南亞,從而造就了元坑諸多的商賈百萬富翁。

明、清時期元坑的書齋、書院、學府星羅棋佈。這個時期元坑有功名者(自秀才至進士)達1150多人,七品以上爲官者440多人。

明、清時期元坑的商賈富翁和高官富豪,回鄉建廣捨、修祖墳、蓋宗祠、建寺廟、修廊橋、鋪官道、建涼亭、砌碼頭、設渡口、建書齋、書院、學府、營建園林和跑馬場……,現今元坑的古建築幾乎都建於此時。他們爲後世留下大量寶貴的遺產。

由於大自然的造化,元坑山川秀麗,鍾靈毓秀。婁杉都的寶山、演山乃天公雕琢的天然盆景。這裏又是齊天大聖的“出生地”,石猴的出生地、水簾洞、南天門等勝景。

靖安都是當年楊時、遊酢、朱熹傳播理學的沃土,至今還留有程門立雪紀念館、廖氏族譜、楊氏族譜、遊氏族譜、遊酢弄、遊氏學府、晦翁書齋遺址、朱子廟碑(殘片)。

閩北甚至福建最長的廊橋——文昌橋,清代最精美的宗祠——蔡氏宗祠,濃縮着1700多年的深厚的元坑歷史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