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原本是用上了很好的戰略,先是讓趙雲吸引曹魏的主力,自己帶兵進攻隴右,眼看就要徹底喫下隴右,增加蜀漢的國力了,這個時候曹魏的援軍也來了。而爲了達到阻擋曹軍的目的,諸葛亮派出了馬謖駐守街亭,結果馬謖無能,街亭快速丟失,導致諸葛亮功敗垂成,遺憾退軍!

那麼,我們倒是很好奇了,馬謖嚴格按照兵書,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爲何最後還是輸了呢?

諸葛亮的戰略

諸葛亮十分聰明,他深知蜀漢和曹魏的國力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所以他是儘量避免和曹軍主力決戰的,因爲蜀漢就這麼點種子,他輸不起。於是他採取穩紮穩打的方法,先喫掉隴右,然後一口一口的蠶食曹魏,應該說他的這個戰略是非常機智成功的。當時諸葛亮的戰略目的事實上已經達到了,他需要的只是時間,等他徹底消化了隴右,曹軍將無計可施。當然了,曹魏也是深知這一點的,於是司馬懿帶兵快速撲來,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選擇了讓馬謖去守住街亭。

其實以魏蜀兩國的國力、軍力對比的話,街亭是根本守不住的,只要魏軍不想丟失隴右,拼命攻打,最終都能攻下街亭,。雙方的實力完全是不在一個等級上。而諸葛亮其實也是深知這一點的,但是他不怕,因爲只要在街亭多拖延魏軍幾天,等到他安定了隴右三郡,他便可以親率大軍前來解圍,到時候魏軍只能撤退。

所以,其實諸葛亮真正的目的是要馬謖拖延住魏軍,使得曹魏大軍不能快速佔領這裏。然而,馬謖卻並沒有體會到諸葛亮的用心,這是馬謖大的戰略失誤。接着,我們再來看看,馬謖具體的用兵失誤在哪裏,爲何按照兵書行事,卻落得個慘敗的下場。

一、驕兵必敗

馬謖爲人驕傲,在此戰中,本應在大路築城安寨,抵擋曹軍,他卻選擇了將主力放在山上。而在王平提醒他小心水源時,他卻認爲山上有利於俯衝,就算水源斷絕,也可以逼迫蜀軍置之死地而後生。

演義原文: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

看看馬謖的說法,多麼的驕傲,多麼的荒謬!他想學韓信的背水一戰,卻沒想到,人家韓信知道對手無謀,而自己的手下又是烏合之衆,不那麼逼一下根本發揮不出戰力!而現在馬謖面對的對手是誰呢?司馬懿張郃,連劉備曹操都要誇讚的名將!形勢不一樣了,怎麼可以按書照搬呢?

二、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想要徹底擊敗魏軍

諸葛亮的命令是守住街亭,拖住時間,等到諸葛亮處理好那邊的事務後,可以前來增援。然而馬謖卻想一戰功成,直接擊敗魏軍。他想佔據高山,魏軍來強攻,他有地利之便。實際上,如果劇情真的按照馬謖的設想,魏軍採取強攻策略的話,說不定馬謖還真能擊敗魏軍。馬謖一戰成名,而魏軍將會死傷慘重。可惜的是魏軍統帥並非常人,並不按照馬謖的設想去走,只需要斷絕馬謖的水源,蜀軍將不戰自潰。

三、形勢不同

書中記載的居高臨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前提是敵軍前來強攻,自己迫於無奈之下才選擇的這種方式。而當時馬謖面對的形勢卻完全不同,如果他安營紮寨在大路當口,魏軍爲了通過,必須得選擇一戰。然而馬謖把大軍放在了山上,在大路上守衛不足,而曹軍衆多,完全可以派一部分軍隊切斷山中水源,包圍山中士兵,不做主動進攻。

另一方面派人繼續從大路通行即可。敵人不強攻,“居高臨下,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個說法就完全不成立,剩下的就只會是彈盡糧絕。假如當初趙軍不強攻韓信,你以爲韓信的背水一戰還能成功?只不過還是一盤散沙而已!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馬謖其實在街亭之戰中犯了好幾個致命的錯誤。而他之所以嚴格按照兵書操作,卻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是被打的慘敗,主要原因就是當前的形勢不同了,面對的對手也是不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