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讓數量質量齊頭並進

9月22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指出,堅持供給與需求相匹配、數量與質量相統一,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培養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發展節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適度超前佈局,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

根據《意見》,不論是“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適度超前佈局”,還是“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我國研究生教育接下來都將會進入新一輪擴招週期。而如何在擴招的基礎上保障培養質量,是社會輿論對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最大的關切。

基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研究生擴招,確有其必要性。在同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就稱:“我們目前的千人註冊研究生只有2人,美國大概在9人以上,德國、韓國大概5到7人。由此來看,我們國家的研究生規模與國家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還有差距。”所以,至少在“量”上,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不過,他也提到,“擴招以後,必將對培養質量的提升帶來挑戰。我們正在會同有關部委,共同努力,確保質量型擴招方向不變、質量不下降。”

誠如其所言!但研究生要擴招,如果只追求數量,而不重視質量保障,則會進一步刺激我國整體教育的學歷導向,絕大部分應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可能還將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也會帶來人才培養結構失衡、學歷高消費等現實問題。

所以,發展研究生教育,必須確保培養質量。客觀而言,目前我國高校對研究生教育規律的認識還有不到位的現象,有的學校還片面追求規模擴張,高質量、個性化培養不足;一些單位內部的質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學位“注水”現象。在推動研究生擴招的同時,也必須解決這些“質”的問題。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加強個性化培養,必須健全研究生導師制。《意見》就提到,激勵導師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這要求,要明確導師權責,通過賦予導師更大的招生、培養自主權,強調導師全過程指導學生,以導師的教育聲譽與學術聲譽保障研究生質量,在此過程中尤其要避免研究生學位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問題。

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還需加強分流、引入淘汰機制。近年來我國研究生培養單位,集中清退了一批嚴重超期的碩士生、博士生,這被輿論解讀爲從嚴要求研究生。但這並非真的“從嚴”。真正的“從嚴”,應該是在培養過程中進行分流、淘汰,而非在碩士生、博士生入學10多年,已經很難聯繫上之後再清退。

在培養過程中分流、淘汰研究生,一方面需要加強導師對學生的過程培養、過程管理,而另一方面,則需要健全退出機制,即一名學生退出後,如果想繼續攻讀研究生,獲得學位,應該有相應的銜接機制,不能只有重新回到考研這條路。

一言以蔽之,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應僅僅着眼於量的擴大,更要注重質的提升,毋寧說中國研究生整體培養質量的提高,纔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導師要充分發揮“導”的功能,以真心的關切與培養,使學生成材;也要暢通分流與淘汰渠道,“嚴把入口關、嚴把過程關、嚴把出口關”,嚴字當頭,兌現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標。

熊丙奇(教育學者)

責任編輯:鄭亞鵬 SN23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