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后期,魏国发兵进攻蜀汉,邓艾翻过阴平小道,直接到达江油,连战连胜,很快就逼近了绵竹,离成都非常近。

当时成都周边唯一一支可战之军就是诸葛瞻统领的数万御林军了,但是在占据天时地利的情况下,诸葛瞻还是败给了邓艾的两千残兵,这是为何呢?

阴平小道入蜀

魏国经过多年的准备,终于积蓄好了力量,开始了对蜀汉的灭国作战。当时钟会率领十多万兵马和姜维在剑阁对峙,无法前进。而邓艾则率领三万兵马,兵出陇右。见钟会被阻挡,迟迟不能攻入蜀中,邓艾决定兵行险招,放手一搏,走阴平小道进入蜀中。

当时很多人是不看好邓艾的这项军事行动的,因为阴平小道太难走了,根本无法带大军通行,但是邓艾行事坚决,力排众议,最终还真的被他给成功的攻入了蜀汉腹地。虽然邓艾成功到达江油城下,由于行进困难,路上留下了不少士兵,此时他手中也只有两千残兵。

原文:艾嗟呀不已,乃谓众人曰:“吾等有来路而无归路矣!前江油城中,粮食足备:汝等前进可活,后退即死,须并力攻之。”众皆应曰:“愿死战!”于是邓艾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来抢江油城。

邓艾此时手中兵马虽然不多,但是都是久经战阵之人,士气正高,而江油城守卫松懈,很轻松的就被拿下了。

诸葛瞻出征

在听到邓艾领兵到达江油时,蜀汉朝臣刚开始还不怎么相信,后来随着沿途战报的增多,才相信了这个事实。于是经过商议,刘禅让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去抵御邓艾。邓艾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也命令手下快速向前推进,害怕蜀中各地军队反应过来,将他合围。

诸葛瞻大军一到,直接击败了邓艾的先锋。不过在接下来的作战中,邓艾就显示出了他的指挥才能,多次击败诸葛瞻,并在绵竹之战中彻底击败了蜀军。自此,成都平原再也没有了可战之军,邓艾可以直接兵临城下。

那么为什么诸葛瞻统领的数万御林军,在占据天时地利的条件下,仍然会败给邓艾的两千残兵呢?其实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邓艾的士兵不止两千

说邓艾是两千残兵原本没有错,当他到达江油时确实只有这么点兵力。但是当他们攻下江油后,他们又把阴平小道剩下的军队给接过来了。这样一下来,邓艾手中可战之兵就有两万多人了,再加上蜀汉的降兵,邓艾实力就不可小觑了。而且这段时间虽然大家风餐露宿,但是等到了江油城,再攻下附近的城池,军队给养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又重新变成了精锐之师。

二、军队素质

邓艾手中的士兵都是久经战阵的边军,有丰富的战场经验,打起仗来大家配合默契,将领指挥也非常轻松。而诸葛瞻手中的御林军不一样,他们都是守卫皇城宫廷的军队,平常的任务就是抓抓小毛贼,日常训练根本没有那么多,团队默契谈不上,也根本没有大规模作战经验。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在战乱年代,御林军也许会有作战需要,经常操练的话战力还是比较强的,而在和平年代,他们的战争能力早已经退化,甚至有可能退化成仪仗兵了,平日耀武扬威,一上战场就只有匹夫之勇了。

三、指挥能力

邓艾是魏国名将,久经沙场,战场经验非常丰富,军事能力很强。而与之相比的诸葛瞻,虽然曾得到诸葛亮的指点,但是毕竟是纸上谈兵,缺少实战经验,在和邓艾的对战中,多次落于下风。

诸葛瞻作为就是守城一方,没有尽快占领险要关隘,阻挡邓艾,反而去和邓艾打阵地战,这是他的失误之一。原本以为邓艾兵少,可以一战功成,结果在对阵中,明显看到邓艾军队很多,就应该据守城池,等着勤王军队前来增援,结果他又率军去和邓艾打阵地战,这是他失误之二。

邓艾大军毕竟是孤军深入,利在急战,而诸葛瞻是采取守势的一方,可以慢慢拖,没必要去和邓艾急战,只要守住了绵竹,成都就还是比较安全的。然而诸葛瞻不考虑全局,只图一时之快,这是他失误之三。三点失误的最终结果就是,他数次放弃险要关隘、高大城池去和邓艾交战,交战中又数次中了邓艾诱敌深入之计,被打的大败,导致成都周边最后一支精锐损失殆尽。可以说,此战失利,诸葛瞻要负很大的责任。

总结

综合三方面的对比,我们会发现,其实蜀军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完全占优势,在兵力和军队素质上,蜀军都不如邓艾军队。而在指挥能力上,邓艾也是完胜诸葛瞻。诸葛瞻也愚蠢地放弃了自己的优势,没有守好关隘,据守城池,最终被歼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