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西元571年,正处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曾经任职大周雍州大中正,广、和、复、硖、殷五州刺史的永康公李崇义之子李诠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按照当时流行的佛教信仰,李诠为此子取名药师,后改名为李靖。据称,李诠的先祖来自西凉李氏,在北魏冯太后时期发迹,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陇西李氏。

李欢的儿子,也就是李诠的爸爸,名为李崇义(根据《李药王墓志》,李药王的祖父单名一个“义”字,我们并不确知他是李欢的第几个儿子,只是从李崇义后来继承其父亲的爵位来判断,认为他应该是李欢的嫡长子——至少是活到成年的嫡子当中的年长者。)《李药王墓志》记载:“大父义,周岐州刺史,抚军将军,袭爵永康公”——翻成现代汉语就是——(李药王的)爷爷名叫(李)义,(曾经担任)北周的岐州刺史,(官拜)抚军将军,继承了(老爸的)永康公的爵位。

▲《李药王墓志》中关于李崇义的部分,图/网络。

依此推测,其实李崇义应该是名“义”,字“崇义”。字意通名,这是比较严格遵循汉族正统的起名习惯的。或许也可作为李崇义出身正统汉族世家的一个旁证。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李崇义曾经官任北周雍州大中正、广和复硖殷五州刺史、永康县公。而《唐文续拾》第一卷《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者督卫景武公碑(并序)》中则有:“开府仪同□□□□和、复、硖、殷五州刺史永康县公”这样一句话。这中间有四个字缺失,如果补足则应该是“开府仪同(大将军广)和复硖殷五州刺史永康县公”。而《旧唐书.李靖传》上则说:祖崇义,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由此可知,李崇义曾跨北魏、北周任职。那么李崇义又是如何从北魏的河北殷州跑到北周的关中雍州、岐州的呢?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殷州的置废过程。

北魏于孝昌二年(西元526年)将定州南部和相州北部析出合置为殷州。而这一年正是葛荣暴动风生水起的一年。殷州初置不到一年(西元527年)其首任刺史崔楷(五姓七望之一的博陵崔)即为葛荣所袭杀。此后直至孝昌四年(永安元年,西元528年)葛荣为尔朱荣所平定,殷州名以上归入北魏治下,实际上却为尔朱荣所统。北魏永安三年(西元530年),魏孝庄帝手刃权臣尔朱荣,又以宰相魏兰根为河北行台,统帅定相殷等州,不久又以定州刺史为北道行台。

▲殷州——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图/网络。

早在尔朱荣统治朝廷之时,尔朱氏即遣尔朱羽生为殷州刺史统治这一区域。尔朱世隆杀孝庄帝之后,高欢出走河北,赵郡李氏投靠高欢,(西元531年)李元忠(五姓七望之一的赵郡李)便聚集族人与高欢合谋杀尔朱羽生,夺下殷州,高欢即以李元忠为殷州刺史。不久尔朱世隆、尔朱兆控制魏廷即大举讨伐高欢,吓得李元忠弃城狂奔,高欢率军与尔朱兆在殷州大战,大破尔朱兆。此后高欢反守为攻,迅速占领了邺城,据《李元忠传》,元忠在中兴元年(西元531年)即不再担任殷州刺史,而升任中军将军、卫尉卿了,一年后又转太常卿,征南将军等职。《资治通鉴》又记载:魏孝武帝永熙二年十一月(西元533年),魏以殷州刺史中山邸珍为徐州大都督、东道行台仆射。因此至少在西元533年11月之前,邸珍为殷州刺史。

西元534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北魏孝武帝与大丞相高欢矛盾激化,双方兵戎相见,孝武帝从洛阳出奔关中,由此导致了北魏朝廷的分裂。宇文泰在关中扶持孝武帝,挟天子以令诸侯,高欢则迁都邺城,另立孝静帝。此后正式形成东西魏对立的局面。位于河北的殷州自然归于东魏,直至北齐。北齐天保二年(西元551年),改殷州为赵州,此后殷州即不复存在。也就说,殷州存在的整个历史,就是西元526年——西元551年。

▲宇文泰剧照,图/网络。

倘若旧唐书中记载李崇义为后魏殷州刺史之事属实,则李崇义担任此职务必定应当是在西元526年至534年之间。明确的在此期间担任过殷州刺史的先后计有崔楷、尔朱羽生、李元忠、邸珍四人。李崇义若在崔楷之后,尔朱羽生之前任此职位,则有两种可能很大:其一,此人起家六镇流民,为葛荣党羽(与其父李欢为刺史的身份不符),后投高欢。其二,辖地为叛军占领,朝廷册封之后未曾就任。若李崇义任职在李元忠和邸珍之间或者在邸珍之后,则其人或为高欢党羽,或为孝武亲信而魏廷册封之后未曾就任。若其人为高欢党羽,则孝武帝西狩之后,应当转入东魏——北齐系统继续任职。若其人为孝武帝亲信,则有可能随是孝武帝入关的一员。

但是无论如何,《新唐书》中的记载是不确切的。北周并未设置殷州,因此李崇义断不可能任北周的殷州刺史——莫非是北周朝廷打白条开出的空头支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其余广、和、复、硖四州的情况:

广州:此广州并非南朝的广州。北魏永安二年置(西元529年),治鲁阳,领南阳、顺阳、定陵、鲁阳、汝南、汉广、襄城郡。在今河南的平顶山市。在东西魏时代归东魏治下,侯景革命时景率十三州投梁,其中即有广州和北荆州(和州)。

▲北周所辖区域范围,图/网络。

据《资治通鉴》第158卷,广州在东西魏初期(西元537年)曾经一度为西魏所夺取,东魏大将侯景于西元538年从西魏手中夺回。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永安二年,复置广州。东魏武定中,广州移置于襄城县。西魏得其地,仍置广州,寻改曰鲁州。也就是说广州是在东西魏争霸之时落入西魏手中的。时间是东魏武定年间,也就是西元543-550年。其间正是侯景叛魏叛梁之时。则西魏正是借着侯景叛梁的时机从东魏手中夺取了广州与北荆州的西部地方。此后西魏即控制住了这一区域。

和州:也在今平顶山地区一带。在东西魏时代归东魏治下称为北荆州,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周齐时代前期归北齐治下即已称为和州,而据《隋书.地理志》,北周时才改为和州。愚以为谭的地图集有误,当予以纠正。另据《北齐地理志》北周将占据的北荆州西部改为“和州”。因此和州的设置,最早应当不会早于西元557年。

广和二州相距极近。

复州:北周保定元年(西元561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废除沔阳郡,设置复州,治所在沔城。

硖州:即古代夷陵,今宜昌附近。西魏在此置拓州(据《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 1《襄州道》峡 州条记载 : “周武帝以州据三峡之口 , 因改名硖州。)。因此可以肯定,李崇义之仕周,必至周武帝登基之后。

有趣的是,硖州和复州这两个地方,不但相距不远,而且离江陵都很近,硖州在江陵之西,复州在江陵之东。这两州之设,在当时直接的目的一是监视江陵残梁政权,二是对抗南朝陈和东面的北齐。尤其是复州,恰好处于残梁北齐陈三方的包围之中,因此是战争的最前线。

广和二州今属河南省,复硖二州今属湖北省。

因此,李崇义之任职履历,最大可能无非两条线:若其人为高欢党羽,则出仕于北魏——东魏系统,先任职殷州,后任职广州,然后因东魏的某些事件(譬如侯景革命)或者本人的政治倾向而入西魏——北周,先后任和州、复州、硖州刺史等。若其为魏孝武帝党羽,则殷州刺史可能是虚封(已经明确的四位殷州刺史中,崔楷、李元忠两位出自五姓七望,邸珍为豪强,尔朱羽生出自权臣家族,因此孝武帝试图以同为五姓七望的李崇义来治赵郡还是有可能的。)然后其人可能随孝武帝入关,直接在西魏——北周系统中任各州刺史。

▲图/网络。

至于李崇义之任岐州刺史,应该是从前线回调关中之后的事情。

李崇义在北周还担任过一个职务,即雍州大中正。提及大中正,先来了解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继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之后发展起来的官吏选拔体制,自曹魏始,至隋文废,其间历经魏晋南北朝为列国所采用。大中正之设,始于曹魏。该官职既无品秩(有时候是视品官),又无俸禄,严格来说并非职官。然却是维系门阀制度的重要一环。中正的职能,主要就是评议人物,品定其高下。

大中正由于握有品定官吏家世﹑道德﹑才能的权力,因此在本州官吏及其子弟入仕升迁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权威。同时,由于雍州乃当时北周朝廷之所在,大批在京官吏子弟的入仕升迁也都需要仰赖雍州大中正的提携——由于贺拔岳——宇文泰集团入关大多属武川外来户,加之随孝武帝奔关中的各色魏廷人员后来很多定居在雍州,进一步使得定籍雍州的官宦家族的数目变得庞大。因此对于担任这一职务的人来说,如何做到折冲樽俎,协调维系各方面关系想必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图/网络。

通常凡是任职大中正者,必是定居本州的门阀世家——如出过好几位雍州大中正的韦孝宽家族就是出自京兆杜陵,杜陵韦氏也是关西门阀,只不过比之五姓七望稍微差那么一点而已。因此可以由李崇义任雍州大中正这件事断定:一、李崇义家族必在数世之前即已定居雍州。二、李崇义必出自门阀世家。这也是李文度确属陇西李,入魏后定居雍州京兆郡而非河南的一个有力证明。

李崇义之生卒年并不可考,然据以上之任职履历,大致可判断其在西元560年——西元580年这段时间内主要任职于今河南平顶山市和湖北荆州市附近区域内。

另李崇义之任“开府仪同大将军”如果确实,则其至少应该活到了北周建德四年之后——因为北周武帝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就在北周建德四年——也就是西元575年。而此后没几年隋文帝建国之后又迅速改回了这一名称。因此至少可以认定,李靖甚至李客师出世之时,李崇义老先生应该还在世。

李崇义显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因为儿子李诠这个名字的来历大概也和佛教信仰有莫大的关系——唐代大和尚怀素在《四分律开宗计》中说:“夫论宗者取‘诠’所显,‘诠’既显戒,即是其宗。故婆沙云奈耶诠戒。”这个诠字,也是典型的佛教用语。

▲北周时期莫高窟壁画,图/网络。

因此真正给这一家族打上浓重佛教烙印的也许是李诠的爸爸李崇义。或许我们可以猜测,李药王兄弟的名字,也是他们这位虔诚的佛教徒爷爷起的。

李崇义最终的爵位为永康县公。

本文作者:姜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