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國家統計局公佈了8月份國民經濟數據,顯示多個重要經濟指標年內首次轉正:

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貨物出口累計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更重要的是,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增速年內首次轉正,終於從上月的同比下降1.1%,變成了同比上漲0.5%。

上個月,7月國民經濟數據發佈後,多位經濟學家都對近幾個月消費復甦放緩表示了擔憂。

尤其是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他在多個場合呼籲,消費復甦放緩關鍵是中低收入居民受疫情的影響遠大過我們想象。收入銳減、失業不僅讓他們短期內無力消費,對未來的擔憂,更使他們爲了防範風險被迫提高儲蓄,壓縮消費。

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首席科學家沈建光也證實,根據京東消費大數據,雖然近期線上消費提速,但低收入羣體、下沉市場以及中西部省份的恢復仍然遲緩。

而消費需求疲軟會使更多企業生產銷售受阻,出現經營困難,從而進一步影響就業、收入和消費。這一惡性循環如不打破,經濟就難以走出衰退。

沒想到話音未落,8月消費復甦就提速了?

但仔細看8月的消費結構,增長最快(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的化妝品類、通信器材類、金銀珠寶類、汽車類,都屬於高消費項目,說明8月的消費復甦可能與高端商品的讓利促銷有關,是偶然性的。

另據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青年研究員朱鶴撰文指出,如果排除汽車銷售,社零同比增速依然是負的。而這波汽車行情中,相比家用車,商用車是大頭,他分析這與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快速恢復有關。

這些都說明,在8月看似樂觀的數據背後,居民消費低迷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爲啥呢?很簡單,因爲大部分人的就業和收入仍然不樂觀。

與規模以上企業的全面復甦相比,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不僅沒有緩解,甚至還有加大的傾向。8月份小型企業PMI爲47.7%,比7月下降0.9個百分點。

中小企業容納了80%的就業,他們經營困難,必然對就業和居民收入造成嚴重影響。數據顯示,8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6%,雖然整體比7月下降了0.1個百分點,但高校畢業生失業率還有所上升。

可見,8月數據的轉好,並不意味着阻礙經濟復甦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就連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發佈會上都說,“當前經濟運行的變化主要還都是一種恢復性增長,多數主要指標增速和上年同期相比,低於上年同期水平,一些指標的累計增速仍處於下降區間。”

經濟學家擔憂的中低收入人羣消費下滑問題依然嚴峻,而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將決定經濟復甦的長期趨勢。

解決之法是什麼?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王小魯認爲,當前中國社會需要的是救助政策,而不是刺激政策。把有效的資源用到困難人羣身上,比用到那些無效的投資拉動項目上,對促進經濟復甦會有效得多!

王小魯是知名的民生專家,此前也多次呼籲民生問題,一直在積極推動政府投資建設保障性住房,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下面是王小魯近期對消費復甦問題的公開發言和發文,值得一讀。

01

消費摺疊,中低收入居民

消費大幅負增長

中國疫情已經迅速得到控制,企業生產自二季度以來在走向恢復。但最新數據顯示,前幾個月消費回升的態勢正在趨緩或停滯,居民消費增長仍在下降區間,使正在恢復的經濟面臨需求制約,經濟繼續復甦受限。

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分析顯示,高收入居民的消費所受影響有限,而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仍然呈較大幅度負增長。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居民之間收入和消費的差距正在急劇擴大。

這些信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說明經濟要走向復甦還有很大的障礙需要逾越,需要合理的政策應對。

02

實際失業人數遠大於統計人數!

今年失業人數大幅度增加,但城鎮調查失業率6月份是5.7%,只比去年末上升0.5個百分點。

但該調查的失業定義是調查前一週工作時間不足1小時。如果按不足10小時計算,失業率可能成倍提高。這些沒有被統計爲失業者的人員,月收入可能只有原來的1/5或1/10。

更重要的是,很多被稱爲“農民工”的新城鎮居民失業後不得不返回農村,成爲農民身份,也就不在城鎮失業的調查範圍。

據統計,上半年外出農民工不增加反而減少約500萬人,這一增一減所差的六七百萬人實際上正處在失業狀態,但大部分沒有反映在失業統計中。

加上社會保障不健全,“六保”沒有落實到位,大量失業者和收入縮減的勞動者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其中關於失業保險,2019年按調查失業率推算,全國城鎮失業2300萬人,但全年領到過失業保險金的只有461萬人,佔1/5。

一個原因是全國4.4億城鎮勞動者中,失業保險只覆蓋了2億人,大部分農民工都沒有被覆蓋。

其次,已參加失業保險的城鎮外來人口失業後因戶口不在當地,手續辦不全,往往也領不到失業保險。

市場不景氣導致未來收入不確定,使中低收入居民爲防範風險被迫提高儲蓄,壓縮消費。而消費需求疲軟又使許多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受阻,特別是小微企業更加困難,從而進一步影響就業、收入和消費。這一惡性循環如不打破,經濟就難以走出衰退。

03

當前需要救助政策,不是刺激政策

當前中國社會需要的是救助政策,而不是刺激政策。消費不是能刺激起來的,如果老百姓收入不受影響,他會主動消費。

關鍵是保就業、保民生、保企業。爲失業者提供社會保障,爲沒有納入社會保障的生活困難者提供救助,給有生存發展潛力但面臨暫時困難的企業減壓,幫助它們渡過難關,使他們保住就業崗位。解決了這些問題,居民收入和消費才能穩定下來,市場需求才有保障,經濟才能復甦。

但當前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認識還很不一致。很多人思想停留在以爲只有擴大投資才能拉動增長的傳統思路上,有些政策是四面出擊,到處撒胡椒麪。儘管沒有搞2008年那樣大規模的政府投資,但很多地方投資都在擴張,地方債在迅速增加。例如在有些地方就可以看到很多本來完好無損的馬路又在挖掉重鋪。像這樣的投資是無效投資,是浪費資源,應該儘快叫停。

以爲只有投資才能拉動經濟是個嚴重的認識誤區。中國投資率(資本形成率)已經持續過高,目前仍在43%以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而消費率顯著過低,特別是居民消費還不到GDP的39%,大幅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過高的投資率導致投資效率越來越低,資源大量浪費,而民生領域的若干關鍵缺失卻遲遲得不到解決。

除了上述失業保險和救助問題外,兩億多新城鎮居民的戶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問題長期沒有解決,是制約消費正常發展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費在各國都是國內需求的主體,消費需求佔比過低,消費疲軟,內需就不可能有力帶動經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過多地把資源用於投資擴張,對帶動經濟增長不僅遠水不解近渴,而且是嚴重的資源錯配和浪費。

04

要把有效資源用到困難人羣身上

把有效的資源用到困難人羣身上,比用到那些無效的投資拉動項目上,對促進經濟復甦會有效得多。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新增了不少債務用於投資,卻又缺乏有效投資空間,錢花不出去,何不利用這個機會投資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國的保障房供應始終是個短板,而中低收入居民長期面臨高房價的重壓。擴大保障性住房供應,與商品房雙軌並行,是給中低收入居民減壓,釋放他們消費能力的出路。

更持久的挑戰,是政府支出結構需要轉型。要改變中國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的問題,關鍵是政府支出結構應改變政府投資過多、行政管理支出過多的局面,將支出重點轉到民生上面來。

首先是給小微企業減負,解決新城鎮居民市民化和社會保障覆蓋問題,解決保障性住房嚴重不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負擔過重問題,使居民消費需求能夠釋放出來。

與此同時,改善市場環境,對小微企業發展和促進就業、促進居民收入和消費回升至關重要。關鍵是形成一個大中企業和小微企業、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並有法治保護的市場。

如果一直強調以公有制爲主體,強調國有企業要起主導作用,如果政策條件使國有企業得天獨厚,多數民企難以參與,就很難讓民營企業相信政策是一視同仁的、競爭條件是公平的,很難讓他們消除疑慮,放心發展。

只有創造一個良好的、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纔能有利於小微企業發展,有利於就業擴展,有利於大衆消費回升。

* 本文根據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近期在多個經濟論壇上的發言編輯整理。

相關文章